深耕红色保山
续写红绿新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83年前,日寇侵入龙陵,同时派出飞机54架,对保山这座毫无空防的千年古城实行了惨绝人寰的狂轰滥炸,自此,"黑云压城城欲摧",滇西抗战开始,地处西南极边的保山转眼之间由抗战后方变为最前沿。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暑期实践团沿着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来到保山,通过实地探访、老兵座谈、产业调研、校地共建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滇西抗战及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创新爱国主义思政课模式,探索“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协同发展,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身临英雄地 心铸抗战魂
在保山,实践团队先后赴惠通桥遗址、松山大战遗址、滇西抗战纪念馆、国殇墓园、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等多处抗战遗址开展实地调研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站在布满弹痕的桥头,实践团在怒江上唯一的通道重温“一分钟改变抗战史”的炸毁惠通桥故事;在松山战役遗址,实践团全面了解“拉开中国全面大反攻”的松山战斗背景和经过;在静静矗立在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前,实践团成员无不感慨万千,深深感受抗日先烈为民族存亡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学习缅怀平均年龄仅有13岁的“娃娃兵”的事迹;在怒江东岸的125公里江防线上,实践团走访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调研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址、望江台碉堡等17处保存完好的战壕、碉堡等遗迹;在埋葬了中国远征军八千英魂的国殇墓园,实践团全体成员肃立在纪念碑前,向长眠于此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致以深切缅怀并敬献鲜花。
实践团充分挖掘利用红色革命资源,通过现代VR技术,为滇西抗战遗址打造60余个线上展馆,为广大人民群众搭建参观、凭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结合滇西抗战史实创作了沉浸式剧本杀《烽烟寄尺素》,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还原战时军民同心的感人场景;将碉堡、步枪等历史元素融入书签、徽章等实用物品,设计推出“远征军记忆”系列文创产品,不断延伸旅游产品链条,并将系列实践成果打造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
聆听老兵事 守护民族魂
在龙陵县,实践团采访了曾参加松山战役并在自己100岁的年龄选择定居松山陪伴老战友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廖沛林,深刻体会“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的伟大情怀;在隆阳区,实践团对曾参加滇西反攻战等多个战役并担任通信兵、宣传队员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刘贤展开专访,通过聆听其记录的战情和战况,感受滇西抗战的惨烈与悲壮;在腾冲市,实践团在远征客栈对中国远征军邹明达后代邹玉华进行专访,并参观了其创办的私人展馆,深度了解其作为远征军英魂守护者讲好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创办中国远征军纪念展馆的心路历程和传承故事……
“每一位老兵都是一部活的抗战史”,实践团队通过采访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及其后代,开展跨越时空的口述史采集和抢救行动,探索“寻访、转录、活化、传承”的抗战口述史公益新模式,将滇西抗战精神转化为培根铸魂的生动教材,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红旅融绿业 青山变金山
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实践团聚焦保山“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发展实践,探寻革命老区振兴道路。在龙江稻田公园,实践团探索“稻田+乡村游”新模式,推动昔日传统农田变身集生态种植、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综合体;在万亩茶园,实践团以“茶山步道”为线索串联红色故事节点,推动茶产业多元化转型;在被袁隆平院士赞誉为“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的施甸水长村,实践团建设“稻作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产业模式,让金色稻田既结出丰收果实,也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在高黎贡山茶博园,实践团追溯了其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并领略其作为优秀绿色产业的蓬勃活力,从中不断加深对传统茶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对乡村振兴产业的认识和感悟。
为推动抗战精神传承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实践团先后与施甸团县委、龙陵团县委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并共建“红色教育研学实践基地”。
未来,校地双方将以抗战精神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整合保山地区红色资源,引领广大青年群体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共同谱写保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 | 龙陵青年 保山融媒 共青团施甸县委员会
青春腾冲 共青团瑞丽市委员会
“红绿融合”绘就远征路上抗战精神传承新画卷实践团
文字 | 江雨函
编辑 | 魏 轩 王 灿
审核 | 张天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