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谈起项羽,常把他描绘成气势如虹、所向披靡的猛将,擅长用兵与判断战机,似乎没有真正的对手。然而,垓下之战却成为他一生最令人惋惜的一笔。彼时他带着近十万大军,与刘邦的三十万相比,处境显得极为不利。若他当时敢拼死一搏、不惧损耗,也许结局就会不同。但他信了韩信布下的“四面楚歌”之计,误以为刘邦的军队早已将他所依的营垒四面围困,便在恐慌中下令撤退,导致士气崩溃,部队四散。项羽只带着寥寥数十人突围,虽一度压制住敌兵的追击,却终究难以扭转战局。于是后人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在他过于从容、过度冷静的处置上,认为正是这一心理上的迟疑让战线断裂,错失了保全大局的机会。
若当年他能顺利渡过乌江,重整旗鼓,凭借自己的实力重现雄风,似乎并非完全不可行。然而现实要比幻想复杂得多。即便有机会渡江,一旦刘邦的追兵继续不择手段追赶,情势也会迅速恶化。距离虽不算太远,箭矢和追兵的压力会紧紧逼近;船只启动后,前路尚未远离,项羽很可能早早就成为对方的活靶子。于是他即便真的离开水路,撤退之路也可能被堵死,战线被拉长,资源耗竭,最终仍有可能被对手先一步消耗掉。因此,所谓“渡江后必能卷土重来”的设想,在现实面前显得极为脆弱。
也有声音说如果他侥幸避开追击、避免正面遭遇,仍有在江湖上东山再起的可能性。但在实际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刘邦为了稳固天下,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追捕这名威胁人物。那时的诸侯在名义上或多或少已经归顺,然而项羽仍然被视作极具威慑力的隐患,若活着存在某种反扑的机会,必然会被铜墙铁壁般的追捕网所封死。由此可见,他的生存从来就不是安稳的,往往伴随持续的流离与不断的对抗,直至最终只能以极其悲壮的方式结束一生的漂泊。
从性格上看,项羽始终是一个骄傲而自信的人,坚守着个人的尊严与战场的荣耀;而刘邦则是为了生存而更具务实的一面,愿意在必要时刻舍弃部分亲情与安稳来换取胜利。两人的性格与处境天差地别。项羽面对连环而至的搜查并未被迫降格成寄人篱下的人物,他的气节与独立意识始终未曾动摇。可要重建势力、重新招募追随者,所需的时间远比他想象的漫长,愿意真心追随他的并不多。最终,项羽没有选择做一个受人操控的影子,而是在乌江岸边,握紧那把陪伴他征战多年的长剑,带着不甘与哀愁,选择以自尽告别尘世,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