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今起特别推出陕西援藏31年系列报道
一起见证这刻骨铭心的援藏记忆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 陕西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
1994年,中央确定陕西对口支援阿里地区
31年来,陕西选派各类干部人才1400余人次
实施项目300余个,投入援藏资金23亿余元
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实施援助项目
为阿里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陕西力量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65年的3.27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765亿元,增长154倍、年均增长8.9%,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复兴号”巨龙穿越崇山峻岭,183条航线快捷联通世界,“电力天路”点亮万家灯火,5G信号送上珠峰之巅。
60年来雪域高原的沧桑巨变,陕西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从林木葱茏的秦岭,到神秘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陕西与西藏阿里地区虽远隔4000多公里,海拔落差4000多米,却因对口支援紧紧相依,一条条“陕西路”留下陕西援藏印记,一个个“陕西援建”见证着陕阿情深,幸福之花在雪域高原处处绽放……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陕西对口支援阿里地区。31年来,陕西选派各类干部人才1400余人次,实施项目300余个,投入援藏资金23亿余元,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实施援助项目,为阿里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陕西力量。
牢记“中央所托”、聚焦“阿里所需”、竭尽“陕西所能”,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陕西精准定位阿里地区重点发展方向,从“输血”到“造血”,点燃了阿里地区自我发展的引擎。
华商报今起特别推出陕西援藏31年系列报道,一起见证这刻骨铭心的援藏记忆……
陕藏一家亲·印记
建起学校医院、留下技术火种,他们扎根在高原
“一年来回跑
光车辆的爆胎都有二十余条”
在世界屋脊那片广袤无垠的雪域高原上,活跃着一支无畏的建设铁军——陕建五建集团西藏公司。自2015年首个项目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到2018年公司正式成立,他们始终秉持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坚定信念,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生命禁区”,以钢筋水泥为笔,以责任担当为墨,奋力描绘着梦想的蓝图,诠释着不变的初心。
十年征程,足迹遍及阿里、那曲、班戈,投资超20亿元……陕建五建集团以钢筋铁骨在雪域高原浇筑的不只是学校、医院、公路与产业园,更是一座联结陕藏深情的时代丰碑。从紧急驰援的物资到传授技能的双手,从昼夜鏖战的方舱到绿色施工的匠心,五建人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国企担当。
扎根高原
极限海拔铸起希望的校园
2015年,阿里陕西实验学校项目在凛冽的寒风中破土动工。初上高原,时任项目经理的于卫刚与团队成员要直面大自然的严峻考验,高原反应如影随形,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像是在挑战身体极限。
西藏的交通状况也是建设者们必须跨越的另一巨大障碍。西藏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各县市之间距离遥远,再加之高原公路崎岖颠簸,天气变幻莫测,“我们一年来回跑,光车辆的爆胎都有二十余条。”项目管理人员于卫华回忆道,每一次行程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双重考验。
施工过程中,冻土会随着温度变化而出现冻胀和融沉现象,严重影响地基的稳定性,进而威胁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为了解决冻土难题,施工员于鹏华带队顶着刺骨寒风开展地质勘察,精确掌握土层特性。西藏地区昼夜温差大,混凝土极易开裂,他彻夜驻守工地,反复调试配比、严控养护,只为在高原深处筑起一座承载希望的校园。
纵然高原反应、交通不便、冻土施工等困难重重,陕建五建集团西藏公司的建设者们硬是凭着一股不屈的韧劲,历经三年艰苦奋战,成功筑起了一座总建筑面积3.9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卓越的建设成果也赢得了各界的口碑,该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西藏自治区“雪莲杯”、西藏自治区及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多项荣誉。这座承载着当地孩子梦想的摇篮,作为阿里地区目前唯一一所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成为陕藏友谊的璀璨象征。
授人以渔
从“输血”到“造血”的援藏新章
援藏大计,根在人才。陕建五建集团先后选派刘肖、黄天明等核心骨干接力援藏,高级工程师李新晔等技术专家深入一线传道授业。更以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为基地,定向招聘10余名藏族大学生,为团队注入本土力量。
技术火种在高原燎原。集团设计院为阿里量身编制《建筑设计导则》,统一标准、提升效率;施工中推行的安全文明标准化体系,吸引众多当地企业观摩学习,引领西藏建筑行业升级。
2016年,在海拔4700米的荒原上开工的班戈县高原牧业科技产业合作园区项目中,项目团队从设备调试到员工培训,事无巨细,团队成员日夜坚守,硬是在高原上“烧出砖、垒出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技能型人才,产业园区吸引49家合作社入驻,带动就业超千人。
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暖一方民心,西藏公司始终将民生福祉牢记于心。这份初心与担当,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班戈县阳光机动车检测站建成后,团队将盈余资金投入教育事业,翻新职业中学教室、添置教学设备,惠及1000余名师生;那曲地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建成了3.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医疗空间,为30万农牧民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屏障;在班戈县,项目人员蹲守田间,手把手教会牧民高海拔蔬菜种植技术;在公路项目建设中,土石方机械全部交给当地农牧民操作,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千余人掌握机械技能,让致富之路从他们的掌心延伸向远方——一条可持续的“造血式”发展之路已然铺就。
国企担当
用钢筋水泥书写新时代援藏答卷
雪域高原的生态,是五建人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在项目建设中,生活办公场所院内均采用素土种草植树,代替传统硬化场地;施工中遇到的地下水则被引流灌溉周边荒地植被,让绿意染遍荒原。2024年5月,积极响应陕西省第十批援藏队号召,参加“我为阿里种棵树”活动,为阿里地区捐赠10万元用于绿化种树。这份绿色担当,为高原生态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因如此,人才与战略的双轮驱动,成为五建攀登新高度的核心引擎。截至2025年,西藏公司共拥有42名专业管理人员,为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西藏公司积极拓展业务版图,累计承揽涵盖多领域的11个项目。西藏公司通过推行属地化经营、加强行业协同与跨界合作,升级管理模式;2023年联合阿里地区政府成立合资企业“陕建象雄(西藏)建设有限公司”;2025年推进“阿里地区建筑业协会”的成立,积极推动区域行业规范化发展,彰显了引领作用。
从阿里的雪山到普兰的边哨,从班戈的草原到那曲的牧区,陕建五建集团在雪域高原镌刻下超越工程的丰碑。从资金“输血”到技术“造血”,从地标建造到民生赋能,五建人用钢筋水泥书写新时代的援藏答卷。他们以建设美丽西藏为使命,将温暖与希望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格桑花的芬芳浸润在了高原儿女的心田。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张秋
西藏60年·数说 经济
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劲
2025年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1382.72亿元
同比增长7.2%
增速连续多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
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第一个千亿用了50年时间而
第二个千亿仅仅用了6年
2025年生产总值有望突破3000亿元
达到第三个千亿目标 制图/张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