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因病临终时,向自己的别驾麋竺感慨道:“若非刘备,徐州恐难安宁。”陶谦去世后,麋竺带领徐州百姓前来迎接刘备,要求他接管徐州。然而,刘备并未立即答应,直到陈登和孔融的多次劝导,刘备才最终决定接受这一重任,成为徐州的领导。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并封为宜城亭侯。然而,袁术的军队很快向徐州发起进攻,刘备与其展开了激烈的防御战。两军在盱眙和淮阴地区对峙,而吕布趁机偷袭下邳,并俘虏了刘备的妻子。正因如此,刘备辛苦争取来的徐州,最终被吕布夺走。虽然吕布的偷袭是导致刘备失去徐州的直接原因,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刘备当时确实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来守住这片土地。
一、徐州的外部环境错综复杂
东汉末年,徐州成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关键所在。公元194年,当刘备接手徐州时,北方的袁绍势力正在迅速崛起。此前,陶谦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选择与公孙瓒和袁术结盟,但这种策略却引起了袁绍的不满,导致他将徐州视为敌对目标。南方的袁术,陶谦死后更是看准了夺取徐州的机会,于是亲自率领大军发动进攻,为吕布的偷袭提供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曹操在东边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虽然当时刘备和曹操的关系相对和平,但曹操对于徐州的觊觎之心未曾放松。毫无疑问,陶谦在临终时将徐州交给刘备,肯定是看到了这个地区所面临的种种外部威胁。
二、徐州内部的矛盾重重
自黄巾起义爆发以来,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为了应对黄巾军的威胁,陶谦从扬州丹阳郡征调了精锐的部队。这些部队不仅是陶谦的亲信,还是当时徐州最为强大的力量之一。然而,当刘备接管徐州时,却未能获得这些兵力的忠诚支持。尽管陶谦本人与丹阳郡有着深厚的渊源,但刘备并非丹阳人,且他与这些部队的士兵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刘备未能完全掌控这一重要力量。更为复杂的是,徐州还存在一股由本地士族豪强组成的势力,如陈登、糜芳和糜竺等人。陈登虽然最初支持刘备,但他依然不愿放弃自己的家族,选择留在徐州。与此同时,臧霸、孙观等泰山贼寇也被陶谦任命为重要职务。尽管这些人合作过,但刘备接管徐州后,他们并未对其产生效忠之心,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裂痕。刘备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中,不仅面临来自外部的敌对势力,还要面对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这让他无法有效稳住徐州的政权。
三、刘备的名望与实力有限
当时的刘备,虽然名义上是汉室后裔,但这一身份在东汉末年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政治优势。与其他名门望族如刘表、刘焉等人相比,刘备的家族已经没落,缺乏强大的背景和支持。此外,虽然刘备麾下有关羽、张飞等勇猛的将领,但像孙乾、简雍等人,虽然颇有谋略,但与顶级谋士如陈宫相比,仍显得不够强大。刘备的军队中缺乏更具影响力和经验的军事谋士,这使得他在面对诸如吕布这样的强敌时,显得力量单薄。吕布不仅拥有卓越的武力,还有如陈宫这样的智囊支持。正是因为吕布具备强大的军力和智慧,使得他在196年能够轻易地击败刘备,成功抢占徐州,最终改变了这场局势。
在那样的时代,单纯的勇猛和名望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政权的稳固。刘备虽然在一系列劝说后接管了徐州,但显然,他在当时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力量和支持来守护这个重要的地盘。这也让他在失去徐州后,显得颇为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