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奠基之作,收录了大量春秋之前的诗歌,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其中的《诗经·文王》一篇中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诗无疑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甲骨文中的一些疑问,还能为我们解开周朝的起源之谜。
在研究周人历史时,我们发现周的最早祖先后稷之后的后裔不窋,曾一度迁入戎狄山林,这一段历史可以通过《诗经》中的“自窜于戎狄之间”来佐证。直到古公亶父时期,他们才开始从山林中迁徙到岐山周原,从此建立了周国,并且这个时候周人才有了正式的称谓。因此,对于姬姓周族而言,“周虽旧邦”的说法显得有些不合实际。既然周朝才刚刚建立,那么“周虽旧邦”的说法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商王武乙时期(公元前1113年左右)是周国建立的关键时刻。古公亶父从豳地迁移到周原,将自己的部族从“豳”改为“周”,建立了周国。但通过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王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周原一带就已经存在一个叫做“周国”的部族了。这种矛盾的历史证据让我们对“周国”有了新的理解。
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周国”的记载,尤其是武丁时期,商朝三大名将之一崇侯虎的封地就位于周原附近,且多次征讨这个“周国”。这些记录显示,在商周关系的初期,周国与商朝关系紧张,商朝常常发动战争来打击周国。而在甲骨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商朝逐渐对周国产生了控制和命令的关系,甚至有“令周乞牛多”等的记录。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够推测,商朝可能曾经灭掉了那个“周国”,然后又在同一地区重新封立了一个周国。
那么,那个在商朝初期存在的“周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山海经》提供了一个解答。书中记载,早在古公亶父之前,周原一带就有一个叫做“西周之国”的部族,这个部族的先祖是后稷的弟弟台玺,他的后代叔均等人沿袭着后稷的农耕事业,在周原一带繁衍生息。《山海经》的这段描述让我们了解到,周原的“周”不仅是一个地名,更代表了一个族群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通过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发现,武丁时期的“周国”应该就是这个“西周之国”,一个有着强大农耕实力的小国。商朝与西周的关系初期紧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逐渐占据了上风,开始向“周国”下达命令。很可能是由于“西周之国”的灭亡,周朝才在岐山建立了一个新的周国,这样的转变可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至于不窋的迁移,我们可以通过史书的记载得出结论。根据记载,不窋一支最初从邰地(今陕西咸阳)出走,经过了豳地,最终来到岐山周原,形成了后来的周国。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迁徙过程并不遥远,距离当时的交通条件来看,他们在这些地方之间的迁移是完全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周人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流动和散居,但在地理上并没有远离自己的祖籍。而且,豳地的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这一点,商周时期的遗址揭示了周国的形成和扩展。
对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解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对那些流落在外的姬姓周族来说,这句话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他们的祖先并未在周原建立过任何形式的周国。然而,对于那些建立了“西周之国”的台玺后代来说,这句话则真实地反映了周国历史的传承与重建。在古公亶父迁岐之后,周国的建立相当于延续了“西周之国”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一诗句也就理所当然地反映了周朝的崛起与再生。
然而,周朝与“西周之国”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可能由于周朝族人与台玺后裔之间的历史隔阂,他们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讨论“西周之国”,这也许是“诗经”中对“旧邦”的模糊描述所反映的现实。总的来说,诗经中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周朝政治合法性的强调,也包含了对于周国悠久历史的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