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九族”是我国古代一种极为严苛的刑罚,它不仅让犯罪者本人遭到死刑,还连累了其九个世代的亲属,直至三百年以后也不例外。这一刑罚涉及的范围广泛,通常包括父亲一方的亲族、母亲一方的亲族以及妻子一方的亲族,其中“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是一般的界定标准。
具体来说,“父族四”指的是当事人的父系家族,包括父亲、祖父、外祖父等直系亲属,再加上已出嫁的姑母及其子女、姐姐及其子女、女儿及其子孙。“母族三”则包括当事人母亲一方的亲族,涉及外祖父母以及姨母等亲戚。“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及其家族。可以说,诛九族是一种牵涉范围极广、且极为残酷的刑罚,因此即使在古代,掌权者也很少轻易判处此刑。
至今,史书记载的被施行“诛九族”刑罚的人数极为有限,仅有三位历史人物遭此厄运。那么,这三人究竟犯了什么错,以至于遭遇如此严酷的报复呢?
一、杨玄感
杨玄感是隋朝丞相杨素的儿子,家族出自名门望族——弘农杨氏。其父杨素出将入相,在北周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灭北齐、平江南叛乱等战役中屡建奇功,深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杨素的权势逐渐壮大,但也引起了隋炀帝的忌惮。最终,杨素因病死于宫中。杨玄感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楚国公,升任礼部尚书。然而,隋炀帝在位期间,执政腐败,挥霍无度,民生困苦。杨玄感看到了时机,于613年借隋炀帝东征高句丽之际,发动叛乱。虽然一度集结了几十万大军,但最终因隋炀帝的强力反击而失败,杨玄感最终选择自杀。隋炀帝为泄愤,不仅将杨玄感尸体剖开暴尸三日,还将其九族一同诛杀,将杨玄感的姓氏改为“枭姓”,可见此刑之残酷。
二、景清
景清是洪武年间的进士,曾任职编修、御史等职务,深得朱元璋的器重。随着朱元璋去世,建文帝即位,政治局势复杂,诸侯王之间矛盾日益加剧。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造反,成功夺取了皇位。景清忠诚于建文帝,决定为复仇刺杀朱棣,但未能成功。事后,朱棣将景清处以极刑,先剥其皮,再以磔刑处理,并且一同诛杀了景清的九族亲属及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朋友、师长、学生等,牵连数百人。这一事件令景清惨死,成为历史上最为冤屈的例子之一,被誉为“天下奇冤”。
三、方孝孺
方孝孺,明朝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深得建文帝的赏识,曾在翰林院担任文学博士。由于建文帝改革过于急功近利,引发了诸侯王不满,朱棣因此发动了靖难之役。方孝孺虽然在南京城破后被留下,但在朱棣即位后,方孝孺却被迫接受了难堪的命运。朱棣在杀掉许多建文帝的旧臣后,留下方孝孺试图让其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未能低头服从,他坚持认为建文帝的儿子还活着,且应该继位。朱棣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便以方孝孺为“天下读书种子”的象征来进行报复,最终在场面极为戏剧性的情况下将方孝孺满门抄斩,惨遭诛九族,致使许多人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