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政权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局势,纷纷创立了新的官职,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魏国的曹操创立了“军师祭酒”这一职位,并把这一职务授予了郭嘉等杰出的谋士;而刘备则创设了“军师中郎将”,赋予诸葛亮等人以此职。然而,今天我要讲的是吴国孙权的创新,孙权在其统治下也设立了两个重要官职,这些职位的担任者无不英勇善战,忠诚于吴国。
上大将军
陆逊
陆逊,原籍吴郡陆氏,乃江东士族之后,年少时便显示出出色的才智和勇武。早在公元203年,陆逊便开始辅佐孙权,并且在征讨山越时屡立战功。正因为如此,孙权将孙策的亲生女儿嫁给了陆逊,以此巩固他们的联盟和亲近关系。公元222年,陆逊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夷陵之战中击败刘备,扭转了东吴的局势,堪称吴国的英雄之一。紧接着,曹丕派遣大军进攻东吴,陆逊再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至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考虑到陆逊的种种功绩,孙权在大将军职上再设“上大将军”这一职务,专门用于嘉奖和任命像陆逊这样的杰出将领。孙权将陆逊任命为上大将军后,陆逊协助太子孙登镇守武昌,处理军事和政务,直到公元244年,孙权封陆逊为丞相及荆州牧。随着太子孙登的去世,东吴爆发了激烈的宫廷争斗,而陆逊也未能置身事外。到了公元245年,孙权派人责备陆逊,导致陆逊因病去世,享年63岁,东吴失去了这一位重要的军事统帅,吴国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吕岱
吕岱,东汉末年杰出的将领,投靠孙权后,迅速因其出色的治理才能脱颖而出。初时,吕岱被任命为吴郡的郡丞,他在这个职位上勤勉尽责,治理井井有条,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等五个县的盗贼群起作乱,孙权便任命吕岱为督军校尉,负责镇压叛乱。吕岱带领自己的军队迅速击败了叛乱分子,生擒吕合、秦狼等头目,并将五个县平定下来,这为他日后升任昭信中郎将打下了基础。
此后,吕岱屡次镇压叛乱,特别是在226年平定交州地区的叛乱后,逐渐成为东吴的“救火队长”。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吕岱被加封为上大将军,并在孙亮即位后担任大司马。吕岱忠诚一生,最终在256年去世,享年96岁。吕岱的去世,是东吴失去了一位不可或缺的老将。
施绩
施绩,原名朱绩,出身东吴名将朱然之后,年轻时便开始在东吴效力。公元249年,朱然病逝后,施绩继承了家族的责任,被任命为平魏将军,开始镇守荆州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施绩不断晋升,最终在公元252年被任命为镇东将军。随后,施绩接连升职,最终成为了上大将军,并且在264年随吴军进攻西晋,虽未取得胜利,但仍显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在施绩的指挥下,吴国的对外军事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他的生命并未持续太久,在公元270年去世,东吴也因此失去了这一位极具威望的将领。
荡魏将军
吕据
吕据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身为大司马吕范的儿子,吕据从小便受到军事素养的熏陶。太元元年(251年),长江水位因大风上涨,威胁到吴国的安全,正当时,吕据派遣军队在城门口准备大船,防备魏国的进攻。孙权对吕据的谨慎和果断表示赞赏,任命他为“荡魏将军”。这一职务的设立,正是为了表彰吕据在防御魏国方面的卓越贡献。
然而,随着孙权的病重,吕据成为太子右部督。孙权去世后,吕据在新皇帝孙亮的任期内,继续为吴国贡献力量。太平元年(256年),吕据出征魏国,不料在途中得知孙綝篡权,愤怒之下他带兵返回,意图废除篡权者。最终,吕据因遭到孙綝的打压,被逼自尽,但在孙休即位后,他的名誉得到了恢复。
陆凯
陆凯,陆逊之侄,大司马陆抗的族兄,是吴国后期的重要将领。早在222年,陆凯就因其出色的治理能力被孙权任命为永兴和诸暨县的县令,任内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晋升为建武都尉,并后继成为儋耳太守。公元255年,陆凯随军参加了对寿春的援助行动,并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成功镇压了零陵山的贼寇。此后,他被任命为“荡魏将军”,并继续以此职征战沙场。
陆凯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英勇和忠诚,他不仅在防守和进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在大规模的政治斗争中展现了过人的智慧。他最终成为了东吴历史上重要的一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