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亲自率军伐吴的一场极为重要的战争。这场战役不仅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积极防御的经典成功案例。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北上发动襄樊之战,本欲以水淹七军之势震慑曹魏,但他未料到东吴会突然倒戈,与曹魏形成合击之势。次年,关羽在失去荆州后兵败身亡,这使刘备痛失良将与荆州重地,心中悲愤交加。为了替关羽复仇并夺回荆州,刘备于成都正式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东征,目标直指东吴。
一
战事初期,刘备一方气势如虹,军容整肃,显示出强大的复仇决心。面对这种声势,东吴大都督陆逊却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他下令稳守阵地,主动后撤,并利用时间消耗蜀军的锐气。至公元222年正月,吴军坚守要地,始终避免与蜀军进行正面决战,令刘备焦躁不安。无奈之下,蜀军被迫在巫峡、建平至夷陵一带绵延数百里设立数十处营寨,企图以连营布阵来压迫吴军。
然而,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一直相持不下。刘备急于求战,任命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分别领兵,并派吴班率数千人挑战辱骂,企图激怒吴军。但陆逊沉着冷静,始终不予回应。随着蜀军深入吴境,行军数百公里于崎岖山道之间,补给困难逐渐显现。刘备又采取百里连营的方式,导致兵力分散。这种局势为陆逊反击提供了绝佳时机。他先试探性地发动小规模进攻,虽然未获大胜,但敏锐地察觉到蜀军营寨连绵且以木栅茅草搭建,极易遭火攻。再加上时值炎夏酷热,一旦纵火,蜀军极可能陷入混乱。
二
最终,陆逊果断采取火攻之策,大火沿山谷间迅速蔓延,熊熊烈焰将蜀军数十处连营烧毁,蜀军瞬间陷入全面溃败。刘备惨败,不仅损失了蜀汉的精锐主力,更使蜀国元气大伤,自此成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方。值得注意的是,夷陵作为战略要地,在这场战役之前,其实还曾上演过另一场争夺战,不过当时的对手是东吴与曹魏。
夷陵位于今湖北宜昌西陵峡畔,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此地地势险要,上控巴蜀要道,下接荆襄平原,扼守三峡门户,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第一次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战败北撤,周瑜趁势率三万大军进攻南郡,并命甘宁先取夷陵。夷陵守将袭肃因对曹操心怀不满,竟未作抵抗便选择投降。甘宁仅率数百兵马便轻易拿下此城。
三
曹仁得知夷陵失守后,立刻派遣六千骑兵驰援。因敌我兵力悬殊,甘宁不得不向周瑜求援。周瑜手中兵力有限,此时吕蒙献计,将部分大军调往夷陵相助,仅留凌统率少量兵力守营。果然,曹仁来攻时,凌统以虚张声势迷惑敌军,使曹仁误以为周瑜大营仍有重兵驻守,因此不敢全力进攻。随后,周瑜与吕蒙赶回,两军合击,大破曹仁。此战不仅稳固了东吴对夷陵的控制,还迫使曹魏在荆州战线陷入被动。经过一年鏖战,周瑜又击退曹仁,成功夺取江陵等重镇。
在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甘宁、吕蒙与凌统,皆在东吴日后成为名将。吕蒙在周瑜、鲁肃去世后继任大将之位,并于公元219年发动奇袭荆州,最终斩杀关羽,震动三国。凌统在守营一役中表现突出,后来更在逍遥津之战中冒死护主,拼死保护孙权脱险,展现出忠勇之名。由此,夷陵之战无论前后两次,都凸显了此地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成为三国争霸中难以忽视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