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春,贵州山区,川军四十三军前锋营长,气喘吁吁跑进指挥部:"军长,红军就在前面十里地,弟兄们说最多两个时辰就能追上!"
郭汝栋放下望远镜,慢悠悠下令:"传令全军,原地扎营,埋锅做饭!"
年轻参谋们面面相觑,老兵们却暗自点头称妙。
1934年底,蒋介石坐镇贵阳,脸色铁青。红军突破湘江防线后,一路西进,已经进入贵州境内。
薛岳的中央军在后面追,可就是咬不住。贵州的王家烈部队战斗力太差,挡不住红军。
"必须调动川军南下堵截!"蒋介石一拍桌子,立即给在四川的郭汝栋发电报。
郭汝栋接到电报时正在重庆。四十三军刚从湖北打完仗回来,部队疲惫不堪,正准备休整。
电报措辞严厉:"限三日内率部南下贵州,配合中央军围剿共军,不得有误!"
郭汝栋心里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
红军战斗力强悍,自己部队去了就是送死,可不去,蒋介石那边交代不过去。
思来想去,郭汝栋想出个办法——去是要去的,但怎么打,自己说了算。
三天后,郭汝栋率领四十三军两万人马开进贵州。
部队沿着崎岖山路行军,每天只走三十里。参谋长劝:"军长,这样走太慢了,蒋委员长那边会怪罪的。"
郭汝栋抽着烟斗:"山路难走,部队要保存体力。打仗不是赶集,着什么急?"
其实郭汝栋心里有本账。
川军是地方部队,打一个少一个,补充困难。中央军有蒋介石撑腰,损失多少都能补上。
自己要是傻乎乎冲在前面,部队打光了,蒋介石不会掉一滴眼泪。
出发前,郭汝栋召集团长以上军官开会。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郭汝栋敲着桌子说:"弟兄们,这次南下贵州,上面催得紧。但我把话说明白,咱们川军的命是自己的,不能白白送掉。"
一个团长问:"军长,那我们怎么办?总不能抗命不去吧?"
"去,当然要去。"郭汝栋眯着眼睛,"但怎么走,走多快,什么时候打,打多狠,这些都有讲究。
记住一句话——雷声大,雨点小。明白了吗?"
军官们会心一笑。跟了郭汝栋这么多年,大家都知道军长的脾气。
郭汝栋在四川混了二十多年,从一个小排长爬到军长位置,靠的就是这种"灵活"。
1935年2月,郭汝栋部进入贵州都匀地区。这时候红军刚完成四渡赤水,正向南移动。蒋介石急了,一天几封电报催促:"务必加快行军速度,咬住共军主力!"
郭汝栋把电报往桌上一扔,对副军长说:"咬住?咬住了我们就成肉骨头了!"
部队继续慢悠悠地走。每到一个地方,郭汝栋都要派出大量侦察兵,美其名曰"搜集情报"。侦察兵出去一整天,回来报告:"前面二十里有红军活动痕迹。"
"好,全军休整一天,等情报确实再说。"郭汝栋总能找到理由拖延。
有个年轻营长按捺不住:"军长,我们这样磨磨蹭蹭,上面会说我们消极避战的。"
郭汝栋看了他一眼:"小子,打仗不是逞英雄。红军那帮人,个个都是亡命徒,真打起来,你那一营人够他们塞牙缝吗?"
老兵们都明白军长的意思。
川军第三师副团长奉伯常私下对部下说:"红军停我们就停,红军走了我们再跟上。每天派人问问老乡,打听红军往哪走了,知道个大概方向,给上面写报告就行了。"
这种"追击"持续了一个多月。郭汝栋的部队始终和红军保持着"安全距离"——不太远,免得蒋介石说他们不卖力;也不太近,避免真打起来。
有一次,前锋部队真的和红军后卫遭遇了。双方打了几枪,川军立即后撤。郭汝栋在报告里写:"遭遇共军主力,激战三小时,敌众我寡,暂时后撤整顿。"
其实所谓的"激战",不过是远远地放了几百发子弹,双方都没什么伤亡。
带队的连长回来汇报,郭汝栋拍拍他肩膀:"做得好,下次记得多放些空枪,声势要大。"
有一回,蒋介石派来的督战官到了军部,质问郭汝栋为什么行动迟缓。
郭汝栋一脸愁容:"长官,您看看我们的装备。红军都是轻装,我们拖着这么多辎重,山路又难走,实在快不起来啊。"
1935年4月中旬,红军进入贵州西部山区。郭汝栋部跟在后面,始终保持着一天路程的距离。
这天上午,侦察排长跑回来报告:"军长,红军主力就在前面的山谷里休息,看样子很疲惫。我们如果急行军,下午就能追上!"
年轻的作战参谋兴奋起来:"军长,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郭汝栋拿起望远镜,朝前面山谷看了半天。山谷两边都是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路。
红军选这地方休息,肯定有埋伏。
"传令下去,全军原地休息,埋锅做饭!"郭汝栋下令。
"军长,现在才上午十点,吃什么午饭?"参谋不解。
"打仗是力气活,不吃饱怎么打?告诉伙房,今天加餐,每人二两肉!"
命令传下去,士兵们乐坏了。行军这么久,难得吃顿好的。炊事班忙活起来,很快炊烟四起,香味飘出老远。
副军长悄悄问:"军长,真要追上去?"
郭汝栋嘿嘿一笑:"追什么追?这是做给蒋介石看的。我们'积极'追击了,只是部队要吃饭,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吧?"
老兵们心领神会。大家慢悠悠地吃饭,吃完了还要"休息消化"。
等到下午三点再出发,红军早就走远了。
晚上宿营,郭汝栋让参谋写报告:"我军奋勇追击,与共军激战于某某山谷,因地形不利,暂时休整。"
一个老兵班长对新兵说:"跟着郭军长打仗,最重要的不是勇敢,是聪明。硬拼硬打,死的是咱们这些小兵。军长这招高明,既不得罪上面,又保全了弟兄们。"
当天晚上,郭汝栋把几个心腹团长叫到指挥部。
大家围坐在煤油灯下,郭汝栋压低声音说:"今天那个山谷,我看了地形,要是真追进去,就是石达开第二。红军不傻,故意在那休息,就是引我们上钩。"
一个团长说:"军长英明。我刚才让侦察兵仔细看了,山谷两边确实有人影晃动,估计是红军的伏兵。"
"所以说,打仗不能光凭勇气。"郭汝栋点了根烟,"蒋介石坐在贵阳发号施令,不知道前线的凶险。咱们得为两万弟兄的性命负责。"
整个1935年春天,川军、黔军、中央军在贵州山区上演着一出追击大戏。表面上围追堵截,实际上各怀心思。
黔军将领王家烈的部队战斗力最差,碰到红军就跑。
川军不想当炮灰,始终保持距离。
只有中央军薛岳、吴奇伟的部队真打,可红军太狡猾,总是打不着。
郭汝栋不是个例。川军另一个将领邓锡侯更直接,对部下说:"保持一天的距离,不远不近。放空枪空炮应付一下,能交差就行。"
这种"消极追击"让蒋介石很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地方军阀名义上服从中央,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蒋介石需要他们帮忙,又不能逼得太紧,怕他们反水。
5月底,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郭汝栋松了口气,总算不用再演戏了。部队撤回四川休整。
两年后,抗战爆发。
郭汝栋率部参加淞沪会战,这回是真刀真枪地干。
在大场防线,四十三军第二十师与日军血战七天七夜,伤亡过半。
郭汝栋因劳累过度病倒,不得不辞去军职。
1952年,郭汝栋在重庆病逝。
临终前对儿子说:"我这辈子打过很多仗,有些该打,有些不该打。追红军那次,幸亏没真打,不然良心不安。"
参考资料:
[1] 《彭德怀年谱》编写组. 彭德怀年谱[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6-259页
[2] 张伯言. 四川军阀与红军长征:一个川军将领的回忆[J]. 文史资料选辑,1985年第3期:第42-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