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身居蜀汉丞相之位,几乎掌控了整个国家的政务。他不仅是刘备托孤大臣之一,也是蜀汉的中流砥柱。而他的侄子诸葛恪则在东吴官至太傅,统领军政大权。值得注意的是,这对叔侄在政治立场上十分一致,皆是坚决的北伐派,分别在蜀汉和东吴主政时都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行动。然而,命运对他们的馈赠却大相径庭:诸葛亮虽多次北伐未果,却依旧地位稳固,成为后世称颂的忠臣贤相;诸葛恪则因北伐失败反遭人怨,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为何二人结局如此迥然不同呢?这与他们各自的执政根基、治国方式及对待政敌的手段有着密切关系。
一、执政根基的差异
蜀汉的政治势力大体由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部分构成。其中,荆州集团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刘备正是依靠荆州士人的帮助才有机会进而夺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自青年时便在荆州生活,被刘备请出山后,逐渐成为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正因如此,即便他多次北伐失败,荆州集团的根基依然牢固,足以稳住蜀汉的政治格局。换言之,他个人的威望与政治联盟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支撑。
反观东吴的诸葛恪,虽然深得孙权信任,被托付以辅政大任,但他此前长期在地方任职,并未形成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他缺少像叔父那样的集团支持,也缺乏能与东吴宗室抗衡的势力基础。诸葛恪本人也清楚这一点,在给弟弟的信中自叹:“顽钝之姿,处保傅之位,艰多智寡,任重谋浅,谁为唇齿?”正是因为根基不足,他在政治舞台上如同孤木难支,一旦失利便无从挽回。
二、治国方式的不同
诸葛亮执政蜀汉,以严明法度著称。他注重公平公正,即便是亲信或同乡若触犯法令,也绝不徇私。例如北伐初败后,他主动请罪,自贬三级,同时还处死了爱将马谡,以此昭示天下赏罚分明。而对于其他功勋将领,如王平等人,则因战功卓著而受到重用。正因如此,他的刑政虽然严厉,却能让人心服口服,百官对其信服。
相较之下,诸葛恪的统治显得急躁而高压。在北伐过程中,吴军士兵疲惫不堪,伤亡惨重,沿途尸横遍野,但诸葛恪却依旧固执己见,不顾百姓与士卒疾苦。战败归来后,他没有自我反省,反而迁怒于朝中官员,采取罢免与惩处的方式维持威权。许多在他出征期间被任命的官员都被一律罢免,使得朝中人人自危,气氛紧张。这样的统治手段不仅失去了民心,也让政局更加动荡。
三、对待政敌的差距
诸葛亮对待政敌一向秉持宽容与制度并行的态度。例如李严在北伐时与他意见相左,并引发矛盾,诸葛亮并未大开杀戒,而是依律将其贬为庶人,流放至梓潼。同时,他依旧重用李严的儿子李丰,以示公允。李严虽受罚,却心服口服,甚至在得知诸葛亮去世后悲痛不已。由此可见,诸葛亮善于用人,能够维持朝廷的稳定。
诸葛恪则缺乏这样的宽容胸襟。孙权死后,权臣孙弘欲借机除掉诸葛恪,结果反被其设计诛杀。北伐失败后,他又迁怒宗室,贬黜不合己意的王侯大臣,导致东吴内部矛盾激化,怨声载道。他虽聪慧,但多为小聪明,缺少大智慧与长远谋略,最终走向覆亡。
综上所述,诸葛亮与诸葛恪虽同为一族、同样推行北伐,却因执政基础不同、治国方式有别、对待政敌手段迥异,而迎来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诸葛亮凭借稳固的集团支持、公正的施政和宽容的心胸,成为千古名相;而诸葛恪却因孤立无援、治国失道和刚愎自用,最终身败名裂。
参考文献: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