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之后,占据山西高原的晋人,依旧是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即便晋国解体,这一局面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韩赵魏这三个新兴的强国,虽然被提升为诸侯国,但他们的崛起不仅没有削弱三晋的整体实力,反而迅速演变成三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赵国继承了晋国北部的领土,还扩展了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韩国则获得了上党高地及其以南的大片土地;魏国则分得了河东、河西以及太行山以东的邺一带。起初,三国的领土错综复杂,边界犬牙交错。尽管各国间后期交换了一些城池,但魏国的领土仍然被韩国一分为二,形成了两片隔开的领土。
如果从地图上来看,假设魏国将东西两片国土中的任何一部分与韩国进行置换,魏国本可以实现国土的连贯,但魏国却不愿意做出这样的让步。魏国的西部位于晋国的龙兴之地,包括了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以及河西的广大地区,这片区域自晋国建立以来便一直是晋人经营的核心地带,经过近三百年的耕耘,已经成为魏国的根基所在。至于魏国的东部,地处河南河北的交汇地带,这里不仅土壤肥沃,而且人口稠密,是当时的膏腴之地,极具发展潜力。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韩国贫瘠的上党高地,魏国无论拿出哪一部分进行交换,都觉得难以接受。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重要性,让魏国觉得如果将这片土地交出,将极大削弱自身的战略优势。于是,魏国的战略选择便是集中有限的国力,优先发展一个方向,暂时放弃平衡东西两侧的战略。尤其是在西部遭遇秦国的军事压力后,魏国开始转向防守,东部则在西门豹治邺后展现出新的发展潜力,这使得魏国的战略重心在接下来的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了摇摆不定的局面。
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的战略重点依然集中在西部扩张,国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依旧是魏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魏文侯任命李悝进行改革,成功提升了魏国的国力,尤其是在军事上,魏国通过魏武卒的连续打击,给秦国带来了极大压力。秦国一度失去许多城池,大将吴起更是屡次让秦国处于濒临灭亡的境地。然而,随着魏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外部的多次失败,吴起因为疑虑而逃往楚国,魏国从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逐渐减少。
魏国无法在与秦国的长期拉锯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巨大的战争投入让魏国高层对与秦的战争性价比产生了疑虑。进入魏武侯时代,魏国的战略开始发生转变。看到秦国已无力翻身,魏武侯将目光从西部转向了中原。中原地区的肥沃土地和富庶城郭,使得魏国在东部的扩张步伐加快,尽管遭遇了以齐国为首的东方诸侯联合反制,但凭借着强大的国力,魏国军队在大多数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这一时期堪称魏国的黄金时代。然而,辉煌的表象之下,魏国由于战略重心的东移,也埋下了日后祸患的种子。公元前354年,魏赵之间爆发了战争,赵国在不敌魏军的情况下,邯郸被围困,赵国紧急向齐国求援。齐国采用了孙膑的“围魏救赵”策略,直取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军队急忙回援,但在桂陵之战中遭遇了惨败。十三年后,魏齐再次爆发了马陵之战,齐军再次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魏国名将庞涓战死,魏国再次受到重创,东移战略的后果愈发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