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向来被视为老牌强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它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伦敦至今仍被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被许多人称作“世界级城市”。然而,到了2024年,英国却因一连串突发事件与经济困境,再度站上欧洲动荡的风口浪尖。虽然它尚未彻底崩溃,但不稳定的局势已经在周边国家间引发连锁反应,令欧洲社会普遍感到紧张与不安。
谈到当下的英国,绕不开的是国内的严重政治分裂。保守党与工党的百年对立再次激烈上演:保守党指责工党执政无能,将国家推入衰退深渊;工党则反击称,真正的烂摊子源自保守党长期执政所留下的债务、社会不平等与深层裂痕。这场相互攻讦让人不禁联想起上世纪70年代,当时英国也陷入通货膨胀、罢工潮与经济下行的泥潭。1976年,英国甚至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款,这一事件长期被视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失落”的标志性耻辱。如今,财政危机的阴影重现,让不少老一辈英国人想起那段“失落的年代”。
虽然保守党此时已不再掌握首相职位,却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无需在危机中直接背负骂名。反观工党高层,则感到尤为委屈:他们只是接手了早已千疮百孔的政局,却不得不向全国民众传达种种令人沮丧的消息,更要为财政困境背锅。更为棘手的是,工党内部同样意见分裂。一部分人主张通过“技术性破产”的宣告,来唤醒全民的危机意识,效仿二战时期丘吉尔那种“以血泪汗凝聚国民”的方式。但现实与历史早已不同,如今的大英帝国早已不复往日荣光,这种设想很快遭遇重重阻力。
与此同时,社会层面的矛盾让危机更具爆炸性。最新人口数据表明,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少数族裔比例持续上升,在部分城区甚至已超过白人群体。随着经济下行与治安恶化,族群间的摩擦迅速升级。1981年布里克斯顿骚乱曾是英国种族关系史上的分水岭,如今类似的冲突卷土重来,且规模更大。有人甚至形容,这是一场“慢性内战”,英国社会正在内部一点点撕裂。
2024年7月29日,南港的一起凶杀案成为导火索。17岁的威尔士出生少年阿克塞尔·鲁达库巴纳(父母来自卢旺达),在舞蹈课上刺死三名女孩,造成多人受伤。案件发生后,社交平台迅速充斥谣言,将他误传为“穆斯林难民”。8月1日,南港爆发街头暴力,数百人投掷砖石、攻击警车。骚乱像病毒般扩散至伦敦、曼彻斯特、贝尔法斯特等地。极右翼分子趁机组织袭击,焚烧移民中心。警方被迫出动大规模防暴部队,短短一周便逮捕上千人。政府紧急加派6000名警察,但监狱人满为患,不得不临时扩容。受害最深的是少数族裔社区,尤其是穆斯林女性与儿童,他们在心理与身体层面都遭受创伤。直到2025年夏天,这场动荡留下的伤痕仍未平复。
英国的危机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觉。法国媒体直言英国的移民政策存在巨大漏洞,德国评论员担忧类似的种族紧张可能蔓延欧洲。阿联酋、尼日利亚、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等国则相继发布旅行警告,提醒公民在英国保持高度谨慎。欧盟范围内,本就逐渐上升的右翼势力因英国的乱局而愈发壮大。法国、德国的政坛明显向右倾斜,欧洲街头的抗议与集会也在被更严厉地压制。
事实上,英国的种族冲突早有历史根源。20世纪50年代伦敦诺丁山的街头曾爆发大规模种族骚乱,加勒比移民与本地白人因住房与就业问题爆发激烈对抗。此后,布里克斯顿、托特纳姆、伯明翰多次因类似矛盾陷入暴动,每一次都在社会深处留下新的裂痕。进入21世纪,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难民潮进一步加剧矛盾,种族对立已演变为威胁国家稳定的核心因素。
今天的英国不仅社会秩序动荡,更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格外脆弱。一些欧洲学者甚至预言,如果局势继续恶化,英国可能成为欧洲第一个因内部“准内战”而衰落的国家,并触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跨大西洋的美国也感到担忧。其国内国债已高达35万亿美元,若内部社会矛盾爆发,金融体系可能率先遭到重创。
英国的困境,已远远超越一个国家的内部危机。曾经的世界帝国如今陷入撕裂与混乱,其衰落所带来的震荡,极有可能影响整个欧洲,甚至重塑全球地缘政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