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的襄樊战役进入关键阶段,襄阳西关被突破后,四连1排3班便沿着北街向市中心推进。临近十字路口时,他们的前进通道忽然被高处的一道火力封锁住:天主堂楼顶上架着的敌人机枪,对着他们的队形进行着持续而精准的压制。那一处火力洞若观火,射口正对着来势汹涌的3班,他们在狭窄的交叉路口停住脚步,像被钉死在门槛上一般,难以继续前进。
天主堂坐落在北街的中段,原本是守敌的军官医院,如今在残敌的控制下成了一个坚固碉堡。楼顶那架机枪成了阻挡他们前进的一根“硬钉子”,将3班的一切推进计划拴在原地。经过反复研究与讨论,班长张保银果断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先从民宅逐步挖通通道,逼近天主堂的正门,拔掉这枚硬钉子。于是,11名战士分成若干轮次互相轮换,昼夜不歇地挖掘,日复一日地穿透了一条接一条民房的墙体,终于在七座民房的夹缝之间开辟出一条隐蔽的东线,顺着左侧的天主堂正门前方钻入。
随后,张保银选择一个地势相对隐蔽的位置,架起一架机枪,对着天主堂顶端的火力点实施突袭性打击。枪声突然响起,敌方的防守节奏被彻底打乱,塔楼上的机枪支援瞬间瘫痪,弹雨向两侧散去,敌人惊慌失措地向东西两端盲目还击。整个院子里顿时风声紧促,3班的战士们抓住机会,像潮水般向院内推进,脚步声在狭窄的院落里清脆而整齐,尘土飞扬中他们的身影如同铁锚般扎进敌人的防线。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他们刚刚逼近天主堂的前院时,楼上突然落下两枚地瓜式手榴弹,砰然炸响,向人群中砸去。两声巨响震撼了周围的一切,2名战士当场牺牲,另有4人受伤,血迹和尘土混杂在一起,场面一度变得极度混乱。副班长张宗玉立刻爬起身来,跳到门口,咬紧牙关、瞪大双眼,口中似乎在骂出某种骇人的话语,随即抬枪直指产于里侧的敌人,毫不犹豫地开了一梭子。门内的敌军伤员纷纷被逼出,头上裹着黄绷带或带着纱布,他们惊恐地高喊着求饶,“长官饶命啊!他们走得的,爬得的,都跑上了四楼!”
张保银见状,迅速带着四名同伴沿着楼梯向上推进。到了四楼,敌人已经在入口处盖上了一块水泥盖子,将通道堵死,几人奋力也打不开。屋内外的声音变得纷乱,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提议“爆破”,但谁也不清楚该把炸药放在哪儿才最有效。张宗玉在楼梯上焦急地转着圈,忽然想起一个点子,猛然拍手,停下脚步,转身跑回楼下,用破旧的衣物包裹了一小包炸药,背在肩上,指着那块水泥盖子说:“这地方,正是突破的关键!”原来敌人因惊慌保命,把水泥盖子反扣,铁环暴漏在下面,成为了潜在的薄弱点。
他将炸药挂在铁环上,点燃导火索。不到片刻,一声巨响如闷雷在楼层之间回响,水泥盖子被震出一个巨大的裂口,通向楼下的黑暗洞穴瞬间显现。张宗玉冲着洞口高声喊道:“下来吧,保证不杀!不然就让你们坐飞机上天去了!”话音未落,守敌们惊恐地从四楼伸出了一面小白旗,示意投降。
随即,三百多名敌兵高举双手走出楼内,营长也走上前来对着张保银等人说出自白:“我们全营就这点人马,全部缴械投降。”就这样,张保银等五人以极小的代价,迫降了一个营的敌军,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消息传到解放军总部,刘伯承司令员听闻后欣喜地说:“敌人一吓,就吓虚了胆子,老蒋的势力已经大大动摇。”这场行动的全过程,被中共党史出版社收录在《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成为对襄樊战役极具代表性的描写之一。该书自出版以来,一度成为爱舍年度畅销书,并长期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