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李世民登基后没有杀过功臣,其实并非如此。李世民对许多人心存杀意,只是被忠诚的臣子巧妙化解、转圜。临终之时,他还对太子李治点出一桩旧事,若此人不肯顺从,便要将其除掉。这个人正是李勣。李勣出身瓦岗寨,少年时就得到李密的赏识。李密战败后,李勣随之归降于唐,因而得到李渊的信任与器重。此后他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打下江山,先后平定了突厥、征服高句丽,成为唐朝建国以来最具功勋的将领之一,最终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名声远播,传颂于后世的史册与碑廊之中。
当年李勣归顺大唐,表面上像是在为李世民效力,背后却态度不甚明朗,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来回摇摆,曾让李世民心生警惕。尽管李世民对其苦心拉拢,李勣却始终保持中立,既不完全投靠,也不肯彻底背离,处处显露出一份克制与理性。这种姿态让李世民颇感烦躁,既担心失去这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又担忧他在关键时刻反水。因而,李世民不遗余力地给予他礼遇和重任,试图以厚待来换取这位唐朝第一名将的忠诚,但李勣的态度始终未曾彻底向谁完全倾倒,成了帝国初期一段颇为微妙的权力博弈。
而李靖也被李世民的厚待所打动,长期对李世民表现出忠心耿耿的姿态,愿为国效力,随时听从调遣。然而在玄武门之变的风云中,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的立场却像一枚未解的谜,埋下了一根刺。李世民临终前,果断先将李勣从京都贬出,再把太子李治叫到膝前,语气沉稳地嘱咐道:“李勣此人,在我死后你可重用他,但是如果发现他有任何的不从之心,你要立即处死他。”这番话不仅是对李治的嘱托,也是对李勣余波的警示,提醒新君在诸侯中的微妙关系上要保持高度警觉。
而李勣也由此深知太宗对自己的忌惮,因此对李治的命令自然顺从,收拾行李带着对故国的牵挂与忠诚去了外地任官。时间推移,李治登基之后,果然将李勣召回京城,重新任命于朝政与军务之中,给予他新的信任与重任。虽然李世民对功臣的疑虑始终未曾完全消散,但他并未像某些君主那样血洗功臣;他只是以更高的警惕与周密的防备来维系权力的稳固。由此可见,李世民确实具备“千古一帝”的气象:在宽容与戒备之间,巧妙而稳健地维系大唐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