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疆域辽阔,在西域设有安西都护府来管理边疆事务,而王维的名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是送友人出使安西的写照。这一制度并不仅限于西域,在东北方向,唐朝同样设立了安东都护府。与羁縻州由地方首领自治不同,都护府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员和军队进驻,具有更强的军事和政治色彩。汉朝时期在西域已有都护府的先例,而唐代之所以在东北设立安东都护府,主要是因为那里存在一个长久的劲敌——高句丽。
隋唐初期,高句丽实力强盛,其版图包括今日辽宁东部、吉林中南部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它曾令隋文帝、隋炀帝以及唐太宗都颇感棘手。隋炀帝多次亲征高句丽,不仅未能得手,还因战事失利而加速了隋朝的灭亡。唐太宗虽英明神武,但征讨高句丽亦未能成功。直到唐高宗李治时期,随着名将李勣与薛仁贵等人的屡次胜利,终于在668年攻克平壤,高句丽彻底灭亡。随后,唐廷在原高句丽故地设立安东都护府,以巩固东北的统治。
不过,唐朝并未在当地推行郡县制,而是选择都护府治理模式。这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东北虽有辽阔平原,但大部分地区多为山地,交通闭塞,耕地有限。相比之下,中原平原水土肥沃,足以养活唐朝人口,使得迁徙大规模人口到东北并无实际必要。对于唐朝而言,高句丽旧地的意义更多体现在军事层面,确保边境安全,避免再出现如高句丽般强硬的地方政权。
安东都护府初设于平壤,但高句丽遗民仍心怀复国之志。669年,唐朝将三万八千户高句丽贵族迁往江淮,以削弱其力量。即便如此,670年仍爆发大规模复国运动,但在唐军镇压下很快平息。平壤因战火破坏严重,唐廷无暇重建,遂于676年将治所迁至辽阳,后来又迁至高尔山,选址均考虑了地势和运输便利。
安东都护府的机构设置十分完整,设有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务,早期官员多由中原人担任。随着唐朝国策重心的调整,安东都护府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后来其大都护职务常由幽州都督或节度使兼任。而在羁縻州的管理上,自676年起,许多地方官员开始由高句丽人担任,以便稳定地方。
唐玄宗时,安东都护府的治所又西迁至今河北卢龙,以便更好地与内地联动。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国力大损,东北局势迅速恶化,契丹、奚族纷纷起兵,新罗趁机北扩,渤海国也在吉林东部崛起。此时,安东都护府事实上已丧失作用,最终在唐肃宗上元年(761年)被正式撤销,成为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唐朝对东北的经营策略,也反映出地缘环境对制度选择的深远影响。安东都护府虽未能长久维持,但它的存在见证了唐朝在东北方向与高句丽、新罗及周边各族复杂博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