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以其卓越的战功而自负,视天下英雄为等闲,特别是对东吴的蔑视几乎达到了极点。他多次公开称东吴为“江东鼠辈”或“江东无英雄”,这种言辞中透露出极大的傲气。那么,东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激起了关羽如此强烈的反感呢?
首先,赤壁之战后的东吴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孙刘联合抗曹,赤壁之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后,两家在对抗曹操的战略上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刘备在战争的余波中,迅速攻占了荆南四郡,接着北上入川,一举占领益州,随后在汉中之战中大获全胜,完全展现了刘备的雄图伟业。而作为刘备的重要猛将,关羽的英勇表现更是无人能敌,他在襄樊之战中斩杀了曹操的猛将庞德,俘获了曹操的大将于禁,并以水淹七军的战术迫使曹操几乎迁都避难。然而,东吴方面则表现得相对低迷。尽管孙权多次尝试围攻合肥,结果却屡战屡败,尤其是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面对张辽的800兵马,孙权的10万大军竟然被打得溃不成军。尽管东吴在此时勉强夺取了南郡,但那是借助刘备的强大支持,算得上是“借力打力”。这一切都令关羽对东吴产生了深深的不满。
其次,湘水之盟后东吴的贪婪无度让关羽更加失望。随着曹操的撤退,荆州的归属问题成为了孙刘之间的焦点。双方为了南郡激烈争斗,而孙权为了这片土地屡屡提出苛刻要求。最终,刘备在取得西川后做出了妥协,将长沙和桂阳两郡割让给孙权,但保留了南郡。尽管孙权同意了这一协议,表面上看问题已经解决,但孙权却在事后再次提出要求,甚至在关羽北伐时,竟然发动了“白衣渡江”的军事行动。如此反复无常、贪婪无度,难怪关羽会感到极度的不满,认为东吴的行为缺乏诚意和信义。
第三,东吴在孙刘联盟大背景下的忍让,也让关羽产生了极强的蔑视心理。赤壁之战后,曹操依然是当时最强的势力,孙刘两家在抗曹大局下不得不继续维持同盟。为了确保联盟的稳固,东吴曾向关羽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孙权多次提出和亲,鲁肃也亲自过江与关羽谈判,希望能够化解彼此的矛盾。然而,关羽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东吴的种种行为都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尤其是当关羽公开发表“江东无英雄”之类的激烈言论时,孙权作为联盟的一方,虽然心中愤怒,却因为整体抗曹大局的需要,选择了忍让和包容。这种“忍辱负重”的态度,在关羽看来,却只会助长他对东吴的鄙视。
最后,关羽内心深处崇尚武力,轻视智谋,这也是他对东吴极度不屑的原因之一。关羽武艺超群,位列五虎上将之首,后世更将其誉为“武圣”。然而,关羽的缺点也在于过于看重武力,而忽视了智谋的作用。他欣赏的英雄多是勇猛的武将,如张飞、赵云和张辽等,而对于像徐庶、诸葛亮这样以智谋见长的谋士,则显得不屑一顾。因此,东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虽然各具智慧和谋略,却因为缺乏关羽所看重的勇武而未能得到他的认可。更何况,东吴的儒雅文化与儒将风范,正是关羽最为排斥的东西,他始终认为那些文人气质的将领,无法与他心中的英雄形象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东吴在赤壁之后的表现、不断的贪婪、在孙刘联盟中的忍耐以及与关羽崇尚武力的世界观相违背,都加剧了关羽对东吴的蔑视,最终导致了他对东吴的公开讥讽和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