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孝武帝司马曜(362年—396年11月6日),字昌明,是东晋第九位皇帝(372年—396年在位)。他是晋简文帝司马昱的第六子,母亲为李陵容。在东晋短暂而复杂的历史中,司马曜算是少有的长期执政者,他在位整整二十五年,这一记录明显超越了其他东晋皇帝。然而,这位年轻的帝王最终却在三十五岁的盛年骤然驾崩,其死因并非来自战乱与政变,而是因为酒后的一句戏言,引发宠妃的妒恨,导致了他惨烈的结局。
一
司马曜出生于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他的祖父是东晋开国之君晋元帝司马睿,父亲是会稽王司马昱(后来的简文帝),母亲则是李陵容。幼年时的司马曜便承袭父亲的爵位。到了太和六年(371年),桓温发动宫廷政变,废掉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改立司马昱登基,是为简文帝。因父亲即位,司马曜也成为了皇子。
简文帝在位不久便病重,他临终前立年仅十岁的司马曜为太子,随后,司马曜顺利登基,即位为孝武帝。然而,登基伊始,他便面对桓温的篡位野心。幸得王坦之、谢安等人防备得当,桓温未能得逞。直到同年七月桓温病逝,孝武帝才算暂时渡过了最初的政治危机。
二
桓温虽死,但权臣和世家大族仍牢牢把持朝政。桓氏势力逐渐式微,而权力则转移到太原王氏与陈郡谢氏。太元元年(376年),司马曜加冠,太后归政,谢安执掌朝廷大权。与此同时,东晋境内外的局势并不安稳。北方的氐族前秦在苻坚统治下势力日益壮大,不仅吞并了前凉、代国,还逐步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虎视眈眈,意图南下。晋境西部的益州、梁州也在宁康元年(373年)丢失。随着时间推移,江淮边境的紧张态势不断升级。
太元八年(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著名的淝水之战。此役中,司马曜虽未亲征,但在谢安、谢玄等人的辅佐下,东晋军队大破前秦,保住了江南政权的延续。淝水大捷不仅稳固了东晋的国运,也让孝武帝声名大振。然而,胜利之后的东晋内部,却在权力分配上出现了新的矛盾,士族间的内斗逐渐激化。
三
司马曜借机利用世家人才凋零的空隙,试图削弱门阀势力,恢复皇权。他任命弟弟司马道子掌权,成为江左以来皇帝权力最强盛的时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沉迷于享乐与酒色之中,政事荒废。更糟的是,兄弟之间也因权势而争斗,使得朝局陷入皇帝与权臣僵持不下的混乱局面。
在后宫,司马曜先后宠爱过几位妃嫔。他的皇后王法慧性格骄妒、嗜酒,早在太元五年(380年)便去世。此后,司马曜未再立后,而是长期宠幸陈归女与张贵人。正是这段关系,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四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在一次与张贵人饮酒时,司马曜酒后失言,调笑她年华渐老,容颜不如往昔,又未育子嗣,暗示要废掉她的位份。原本只是一句酒后玩笑,却刺痛了张贵人的心。她表面镇定,但心中妒火暗生,最终萌生了杀机。
当晚,张贵人先让周围的宦官饮酒至醉,随后在宫女的帮助下,趁司马曜熟睡,用被子将其闷死。为了掩盖真相,她对外宣称皇帝因梦魇而崩逝。时任掌权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并未追究,反而乐见其成。最终,皇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然而,这位新帝资质愚钝,甚至比晋惠帝还要糊涂,根本无力追查父皇的死因。
因此,后人普遍认为,张贵人的行刺或许不仅出于一己妒意,还可能得到了权臣司马道子父子的默许甚至授意。但无论如何,司马曜的死,终究是东晋帝王悲剧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