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时期确实拥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其中最为倚重的多是姓夏侯的人。这个家族从第一代将军夏侯惇到后来的夏侯渊、夏侯霸、夏侯楙、夏侯威、夏侯尚、夏侯玄、夏侯惠等,几乎占据了曹魏政权的军事核心。可以说,曹操一生的权力与夏侯家族紧密相连,曹操本人也因此常被称作是夏侯氏的后代。
这种说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一部史书《曹瞒传》。在书中有记载称:“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这本书后来被郭颂的《魏晋世语》所转载,进一步传播开来。可是,这些史料的可信度却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充满了疑点。《曹瞒传》写作于三国时期,但它对曹操的描写极为负面,将他塑造成奸诈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政治倾向。这种对曹操不敬的态度,往往被认为是吴国人对曹操的抨击之词,因此,这本书的内容可信性非常低。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便没有采用这部书的观点,足见其历史价值的可疑。
同样,郭颂的《魏晋世语》成书较晚,信度和影响力也远不及《三国志》。此外,郭颂对前代史料的盲目继承,也导致了后来的史学家孙盛批评其“《世语》为妄矣”,认为它缺乏严谨的历史考证。因此,这两本书的内容,也无法作为可信的史料依据。
遗憾的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身世并未给出明确的记载,仅以“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草草带过。这句话,反而引发了后人对曹操血统的更多猜测与讨论。
关于曹操的父祖系,史书上有较为清晰的记载。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谯县人,年轻时便成为黄门侍郎,后被提升为宦官,封费亭侯。曹腾一生未曾有过正妻,而是收养了一个名叫曹嵩的养子作为继承人。曹嵩便是曹操的生父。曹嵩一生官至司隶校尉、大司农,但他并未在政治上有显赫的成绩,主要依靠溜须拍马谋得官职。最后,曹嵩在中平五年退休,回到家乡享受清闲的生活。然而,次年曹操起义讨董,曹嵩因害怕连累家人,带着财物、儿子曹德和爱妾逃离了家乡,从此消失在历史的视野中。
这些史料中的记载,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曹操与夏侯家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相反,有许多细节反而为“曹操出自夏侯氏”这一说法提供了反证。首先,曹腾的父亲曹萌(或曹节)有四个儿子,曹腾位列老四,显然曹腾有很多亲戚,完全可以在同宗中选一个继承人,而不是选择外姓夏侯家的人。其次,如果曹操真是夏侯惇的叔伯兄弟,那么曹操绝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古代婚姻中,同姓不婚是普遍的规矩,类似的婚配安排显然违反了古人的礼法。
此外,从年龄推算,曹嵩在被收养时已经长大成人,且当时家族中有众多亲戚。曹腾如果真是曹萌的亲侄子,绝不会去收养一个已经懂事的外姓孩子,这种行为非常不合常理。
最后,假如曹操真不是曹家子孙,他如何在家乡一呼百应,曹家为何会支持他推翻董卓?更有趣的是,曹操在称帝后,并未恢复本姓,反而宣称自己是周文王之后,极力提升曹家的名望。如果曹操的身世有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借此为家族增光。
总结来看,曹操并非夏侯氏之子。这一历史误解,虽然在一些早期的史料中有所提及,但缺乏实质证据,反而有许多细节指向曹操的父系应当为曹家,而非夏侯家。
上一篇:佛教人物画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