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三”阅兵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大会即将举行的背景下,《环球时报》刊登了一则颇为引人注目的消息。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报道,日本政府近期通过外交渠道,试图劝说其他国家不要参与中国的纪念活动,甚至在私下场合中“提醒各国政要要谨慎考虑是否出席”。这样的举动让外界再一次感受到日本在这一问题上的焦虑与不安。
▲日本在外交上频频动作
归根结底,日本这些年在对华问题上的表现,本质上都源自于一种深层次的担忧。这种担忧来自于中国军事力量在近二十年间的突飞猛进。若追溯到二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国内关于军事装备发展的比较对象更多是日本。当时不少军迷和专家讨论中国装备时,常常把日本作为参考坐标。然而,自歼-20战斗机、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等重大装备亮相之后,中国逐渐进入了与美军直接对比的阶段。由于信息传播和认知的滞后,日本社会舆论大约在最近五六年才逐渐普遍意识到“中国军力快速提升”这一事实。
▲歼-20首飞极大鼓舞了国内士气
不过,由于历史惯性,日本社会仍然普遍坚持“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更多依赖规模和数量,整体装备水平不如日本”的逻辑,日本政府自然也深受这一思维影响。但现实情况是,日本的军事发展高度依赖美国,装备更新速度远低于中国。这种落差造成了日本在对华态度上的矛盾心态:一方面不敢在军事上直接挑衅,往往在军演或事故中急忙声明“与其他国家无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通过拉拢盟友来减轻压力。
▲日本在技术突破上仍面临瓶颈
例如,日本近年来向菲律宾出口了7艘2000吨级海警船,其中已有两艘交付并成为菲律宾的核心执勤力量。除此之外,日本还计划通过美日菲三边合作,进一步向菲律宾提供防空系统与轻型军舰。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德国、法国舰艇,还是英国航母抵达东亚时,往往都会与日本展开联合演习。而在南海,美日菲多次举行联合军演,日本几乎从未缺席。
▲日本的轻型航母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亚太
因此,这一次日本政府出面“劝阻”各国出席中国的纪念大会,本质上仍属于“广交朋友、孤立对手”的策略延续。但问题在于,日本在经济、政治与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过重,导致它的国际号召力与其实力并不匹配。就算发出“劝阻”,最终谁来谁不来,根本不会因为日本的呼吁而改变。站在2025年的今天,日本已无法真正左右大国发展的步伐,只能制造一些表面上的浪花,却难以改变潮流的方向。
▲日本装备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美国手中
长期以来,国内舆论不乏批评“对日本不够强硬”的声音。但客观来说,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极大。从黄海到南海,航母编队频繁活动;在西部高原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消耗了巨大资源。冷战时期,中国甚至还要应对苏联的压力。在这样的战略格局下,单纯的战术优势并不足以带来根本改变。更何况,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完全有能力等待到整体国力碾压时再解决矛盾,没必要在实力尚未完全占优时草率冒险。
▲把握时机才是战略关键
如今,这一战略耐心已逐渐展现成效。2024年底,中国军事装备迎来新一轮集中突破,就连美国都感受到压力,更不用说长期依赖美国的日本。若进展顺利,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第六代战斗机将正式服役,海军也会装备两艘电磁弹射航母,高超音速武器更将全面铺开。届时,东亚地区的力量对比势必发生巨大变化。正如许多人所说,中国只需等待发展带来的主动权,而对手则陷入被动,只能焦虑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