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二月,唐朝的历史迎来了一次关键性的转折。当时的太子李显,在宰相张柬之、大臣崔玄暐、桓彦范等人的支持下,秘密召集了五百余名羽林军,亲自率兵发动政变,目标直指当朝权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这场行动史称“神龙政变”。随着政变的成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统治生涯也就此画上了句号。李唐王朝的权力重回李氏手中,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展开。
然而,在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几乎都沉浸在唐室复辟的喜悦之中,争相庆贺,唯独一人低头痛哭,泣不成声。这位在众人欢腾之时显得格外突兀的大臣,正是唐代三朝元老——姚崇。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没有为武则天流泪的功臣,次年几乎全部惨遭厄运,唯独姚崇安然无恙,独善其身。
《旧唐书·姚崇传》记载,当武则天被迫迁居上阳宫,中宗李显率百官前去朝见时,群臣无不称庆,唯有姚崇默默呜咽,泪流满面。桓彦范、张柬之见状,便劝他说:“如今是大唐复兴的盛日,你却痛哭不已,恐怕会因此惹祸上身。”姚崇却坦然答道:“我侍奉武后多年,骤然分别,内心自然悲痛。我与诸位同诛奸逆,这是臣子的职责,但今日辞别旧主而悲泣,也是人臣应尽的情义。即便因此遭罪,我亦无怨无悔。”这番肺腑之言,不仅显露了姚崇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独特的处世智慧。
姚崇何许人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给予高度评价,称“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将他列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姚崇不仅深受百姓敬仰,被誉为“救时宰相”,也得到了武则天的厚爱与重用。他历经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皆能以清廉、睿智、圆通之姿,屹立不倒。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契丹入寇,河北多地陷落,军情频繁。姚崇临危受命,分析局势条理分明,毫不慌乱,令武则天十分赞赏,不久便破格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到698年,他更升任凤阁侍郎,相当于宰相之职,协助武则天处理军国大事。值得一提的是,姚崇身居高位,却一贯生活简朴,不贪财物,深谙官场人情,懂得在关键时刻进退有度。
那么,姚崇为武则天痛哭,是否完全出于感恩?恐怕并不尽然。更多的或许是一种政治智慧,一次精心的自我保护。他清楚地知道,神龙政变虽然成功,但李显并非雄才大略之主,懦弱犹豫,难堪大任。而武氏家族势力依旧盘根错节,远未被彻底清除。此时若表现得过于决绝,难免日后遭殃。
果不其然,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人,因在政变中功勋卓著,很快便成为李显和武氏一党的眼中钉,终在一年后相继惨死。而姚崇,却凭借那一次“泣辞旧主”的举动,避免了卷入党争,反而全身而退。可以说,他的眼泪并非单纯的情感流露,更是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的智慧体现。
姚崇的一生,正好印证了“可以共苦,不可同甘”的官场铁律。他的聪慧与圆融,不仅令他在险恶的政局中得以保存实力,更使他成为后世公认的贤相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