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的选择,一直是太平天国历史中的谜团。很多人不解:既然他已经决定离开南京,带兵单干,为何还要坚持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帜?这种做法既限制了他的发展,又让他处于左右为难的局面。实际上,石达开此举既有效仿朱元璋的考量,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更是他在复杂政治局势中无奈的妥协。
1857年,翼王石达开与洪秀全彻底分道扬镳,带着十万大军离开天京,开始独自闯荡。然而,他并没有宣布自立门户,而是继续以“太平天国翼王五千岁”的身份行事,自称“通军主将”。这种身份的延续,让他在名义上依然是太平天国的一员。但矛盾在于,他与洪秀全已经彻底翻脸,甚至杀掉劝说他回京的使者。身为臣子却拒不听命,这种矛盾的身份无疑让他在将士们面前难以解释,也使得他的政治道路处处掣肘。
对追随石达开的十万将士来说,他们选择跟随翼王,并不是单纯因为钦佩其人品,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前途。然而,石达开始终坚持太平天国的名义,使得他无权册封新的王爵,手下将领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结果,大批追随者逐渐失望,像汪海洋等七十多位将领最终弃他而去,返回南京听命于洪秀全。这说明,太平天国的旗帜对石达开来说,并不是助力,而是沉重的枷锁。
然而,石达开之所以仍坚持这面旗帜,或许正是受朱元璋经验的启发。元末群雄逐鹿,朱元璋一度也只是红巾军的一名将领,打着韩林儿与刘福通的“宋军”名号作战。朱元璋深知,在实力尚未稳固之际,公开自立旗帜只会招来各方敌视。相反,尊重“韩宋”的权威,使他能借用这层名义赢得合法性。等到实力坐大之时,即便韩林儿仍是“皇帝”,也已无法对朱元璋形成实质影响。朱元璋最终成功,靠的正是借助旗帜来赢得时间与空间。
但石达开的处境与朱元璋截然不同。朱元璋表面上始终尊重韩宋,而石达开却与洪秀全撕破脸,还公开贴出“五言告示”,诉说自身委屈。这种做法使他既无法彻底与太平天国割裂,又显得虚伪矛盾。自立旗帜,他会被视为背叛者;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帜,又束手束脚、难以发展。相比之下,他无论选择哪一条路,都是死局。
事实上,石达开坚持太平天国旗帜的另一层原因,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名誉。他希望通过“五言告示”表明自己离开并非为了私欲,而是迫于洪氏兄弟的排挤与压力。如果贸然自立,他之前营造的“忠义”形象就会彻底崩塌。可惜的是,这层遮羞布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转机。1860年前后,他在广西境内到处奔走,却屡屡失利,甚至连清朝边陲将领都难以击败,逐渐丧失了部下的信任。反观陈玉成、李秀成在江南节节胜利,更凸显出他的无力与尴尬。
最终,石达开既没有像朱元璋那样通过旗帜赢得成长空间,也没有勇气彻底自立门户。他被困在太平天国的名义之下,却无法利用这层身份获得支持。当大渡河兵败之际,这段尴尬的历史也走向终结。可以说,石达开并非不懂其中利害,只是他文武兼备,却缺乏独自开创局面的谋略与魄力。如果当年他能留守安庆,以太平天国的正统身份控制局势,或许还有机会效仿曹操、高欢之流,为自己谋得一番基业。但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的坚持最终只成为失败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