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我的最直接途径,往往是广泛地博览群书。让人感兴趣的是,古代的许多谋士并非读书特别多,但他们的智慧却常常让现代人惊叹不已。到底是为什么呢?或许这是因为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与实际运用之间存在不同的路径,以及阅读量并非衡量智慧唯一的标准。
首先,古代谋士未必如大众想象中那样无所不通。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些名士,往往只是凤毛麟角的特殊存在;大多数谋士仍然沉默无闻,未能被后人记载。那些能力稍弱的谋士,更是往史书与传记的缝隙里都找不到他们的影子。这也解释了为何文学作品里出现的谋士往往显得格外强大,因为那些不成功者其实连被记载的资格都很有限。
其次,对于谋士的理解也存在误区。一个人虽然知识储备丰富,却未必就能成为出色的谋士。古代谋士或许读书并不算多,但他们的实战经验极为丰富。现今人们读书是为了获得理论知识,而古代谋士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来自真实的战争与战场磨砺。正如那句老话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更不可或缺。如果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那就会变成空谈,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典型。在很多情形下,谋士需要的并非无比渊博的知识,而是对时局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分析能力。这些能力多半具备与生俱来,与阅读量并不密切相关。也有些谋士的知识储备并非极其丰富,但他们善于推理、善于剖析,照样能成为杰出的谋士。
此外,谋士们虽然读书不多,但他们所读的大多是与兵法相关的书籍。也就是说,他们的文学修养未必高深,但在军事领域的专长却是毋庸置疑的,值得主公信赖与倚重。
如果谋士能够实现全面发展,那当然最好;若只是军事战略方面能力强大,也并非不可,毕竟这正是谋士立身之本。只有谋士真的在军事上对君主有所助益,君主才会给予重视。同时别忘了,兵书与小说有着本质的区别。小说往往只需一遍就能记住情节,而兵书却值得反复咀嚼、细细体会,长期品味。
宋代由赵普传出的一句格言,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放在此情境中,显得恰如其分。许多兵书尽管篇幅不长,但其中的内涵却极为丰富。以著名的《三十六计》为例,关于各类计策的叙述不算冗长,但谋士们却能从中推演出无数精妙的策略与应对之道,灵活地替换、组合,形成一个又一个出人意表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