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由于在科技水平、军事力量以及国家体制上的全面落后,使得中国在近代史中遭受了长达数十年的列强欺凌。列强凭借强大的武力与清政府签订了数十份极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几乎每一条都伴随着严重的割地赔款。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这些条约的签订不仅让中国丧失了大片土地,还背负了巨额赔款,令本就衰弱的清政府财政雪上加霜。比如,《马关条约》要求清政府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以及辽东半岛,并赔偿日本2亿3千万两白银的军费;《辛丑条约》更是让清政府向英、美、法、俄等八个列强支付高达4.5亿两白银的赔款。清政府在晚期所签下的所有赔款总额高达13.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几乎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
清朝末年,国家财政收入一年约1.2亿两白银,而赔款总数相当于十一年的财政收入,若加上利息,差不多需要二十年的财政才能勉强偿还。但清政府晚期战事频发,加之慈禧太后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每年能拿出来偿还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这笔巨额赔款始终成为压在清政府身上的沉重负担。1911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宣布退位,大清帝国正式灭亡。随着清朝的消亡,溥仪本人也失去了皇权,不再具备任何财政来源,更无力继续偿还列强赔款。这时,问题就变成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由谁来承担?
列强显然不可能轻易放弃如此巨大的利益。武昌起义爆发后,西方列强担心清政府覆灭会导致赔款无人承担,甚至有意出兵协助清政府镇压革命军。为了避免引起列强的敌意,孙中山在成为临时大总统后郑重承诺,将继续履行清政府所签下的赔偿义务。这一表态才让列强暂时放弃干涉中国革命。随后,袁世凯掌握政权,建立了北洋政府。凭借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关税收入,袁世凯在任期间开始继续偿还赔款。然而随着他妄图称帝,中国局势再度陷入动荡,偿还赔款的进程也就中断了。
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各地军阀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力也无意去履行赔款义务。列强一时间也无法找到统一的对象来追讨欠款,只得将偿还事宜搁置。在此过程中,美国表现得较为特殊。在传教士明恩溥等人的建议下,美国为了树立友好的形象,率先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并指定这些资金专门用于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和发展中国教育。清华学堂(后来的清华大学)的建立,正是得益于这笔退还的赔款。随后,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加入退还行列,使得部分资金转而用于教育事业。
一战爆发后,英、法、俄等国为了拉拢中国加入协约国,提出将赔款展缓十年偿还,这一提议得到了意大利和日本的附和。中国加入协约国后,也停止了向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支付。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新成立的奥地利、匈牙利等国放弃了继续索赔的权利。与此同时,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上台,为了争取中国承认,宣布放弃沙皇俄国在中国的特权。
相比之下,日本态度最为强硬。它虽然名义上退还了一部分赔款,但这些资金多被用于在中国从事情报收集、收买军阀、培养汉奸等活动,其真实目的仍是为其侵华做准备。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民国政府才停止向日本支付赔款。尽管部分列强退还或减免了赔款,但剩余部分依旧是庞大的负担,严重压制了民国政府的财政运作,也让中国人民长期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彻底终止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赔款问题。从此,中国才真正摆脱了这一沉重的历史枷锁,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屈辱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