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投降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许多耳熟能详的武将都曾有过易主的经历。比如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张辽,早年间就曾在丁原、吕布麾下效力,后来才归入曹操帐下。张郃也曾是袁绍的部将,直到官渡之战后才投降曹魏;徐晃则是在杨奉势力败亡后投奔曹操。而在蜀汉与东吴阵营中,同样有不少投降的名将,如姜维、潘濬、甘宁等人。然而,奇怪的是,明明三国时期投降成风,于禁的投降却一直被人耻笑,甚至难以得到宽恕,这是为什么呢? 一、于禁投降前已是名将,身份显赫 首先,舆论对于禁的苛责,主要源于他投降前的身份地位。他并非籍籍无名之辈,而是曹魏的重要柱石。早在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时,于禁便响应同乡鲍信的招募,加入平叛大军。初平三年(192年),鲍信迎曹操担任兖州牧,却在战斗中为救曹操而牺牲,于禁因此开始投效曹操,并逐渐受到重用。 在官渡之战之前,于禁因屡立战功被封为益寿亭侯,之后又历任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等高位。要知道,东汉末年能担任左将军的,几乎都是一方雄主,比如刘备、马超。可见,于禁在魏国的地位绝不亚于一流将领。正因如此,他在襄樊之战中不战而降,才显得格外刺眼,甚至有“高位叛变”的意味。相比之下,关羽早年虽也曾短暂为曹操效力,但那时他并无显赫官职。姜维投降刘备时,更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年轻人,凭借日后的战功才逐渐崭露头角。与他们不同,于禁的身份让他的投降格外丢人。 二、庞德的英勇牺牲,映衬出于禁的软弱
其次,庞德的宁死不屈使于禁的形象更加暗淡。公元219年,襄樊之战爆发,关羽围困曹仁。曹操急派于禁与庞德率军增援。结果关羽利用“水淹七军”的战术,大破曹魏援军。此战中,于禁几乎毫无抵抗便率部投降。 而庞德的表现则完全相反。他拒绝关羽的劝降,誓死抵抗,甚至在被俘之后依然大骂关羽。关羽最终不得不将其处死。庞德虽曾投降曹操,但凭借这份忠烈之举,他彻底扭转了之前的负面印象,反而赢得后世的尊敬。对比之下,于禁的举动就显得懦弱无比。更重要的是,曹操若宽恕于禁,就等于伤害了庞德的忠义名声,也会损害自己的威望。因此,曹操在得知于禁投降后极为震怒,深感失望。 三、投降之后,于禁再无机会立功 最后一点,也是于禁声誉无法恢复的根本原因:他在投降后再无机会用战功洗刷耻辱。襄樊之战后,关羽被吕蒙袭杀,于禁随之落入东吴之手。虽然孙权后来将他送回魏国,但此时他已无战场上的发挥空间。与张辽在合肥大捷中力挫孙权十万大军的辉煌不同,于禁此后一生都没有再建立任何功勋。 反观姜维、张郃等人,他们在归顺后不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以勇猛与智略被历史铭记。于禁却只能带着“投降者”的污名,在沉寂中度过余生。 总结于禁之所以在历史上遭受非议,核心原因有三:一是他投降前地位显赫,因此一旦叛变便格外刺眼;二是庞德宁死不屈的对比,凸显了他的软弱;三是他在投降后未能再有战功来证明自己。相比之下,那些同样有过投降经历的名将,因为后续立功或忠烈表现,成功扭转了评价。而于禁,只能在“背叛”的阴影下逐渐被历史遗忘。 这也说明,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武将的名声并非完全由出身决定,更取决于他们关键时刻的抉择与日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