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十二虎臣的传奇人生
在三国鼎立时期,东吴政权涌现出十二位战功赫赫的将领,被后世称为\"江表十二虎臣\"。这十二位将领在《三国志》卷五十五中被陈寿合为一传,并评价道:\"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他们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些将领活跃于不同时期,根据其出道时间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孙坚时代、孙策时代、孙权时代,以及最后独树一帜的丁奉时期。
最早追随孙坚的三位老将中,程普资历最为深厚。他最初担任州郡小吏,早在公元184年孙坚讨伐黄巾军时就已加入其麾下。黄盖作为荆州人士,于公元189年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投效。韩当的加入时间虽无明确记载,但据其辽西令支人的身份推测,很可能是通过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越引荐加入孙坚军,时间约在公元191年。当时孙坚的官职仅为长沙太守,其部将最高仅能担任别部司马一职,连朱治的督军校尉都不如。
孙策在淮南起兵时,不仅留用了父亲的老部下,还招募了蒋钦、周泰等新锐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都担任别部司马这一关键职位。孙策平定江东三郡后,对诸将进行封赏:程普先后担任吴郡都尉、丹阳都尉,最终升为荡寇中郎将;黄盖历任九县县长后升任丹阳都尉;韩当则仅获先登校尉一职。同时期,会稽人董袭从基层的门下贼曹做起,最终升任扬武都尉;吴郡人凌操(凌统之父)则官至破贼校尉。
孙权继位后,潘璋、徐盛等新生代将领开始崭露头角。潘璋早在孙权担任阳羡县长时就已追随左右,徐盛则稍晚加入。在征讨黄祖的战役中,凌操战死,其子凌统继承父业。甘宁的归降为东吴增添一员猛将,虽然他曾在益州担任过蜀郡郡丞这样的要职,但在东吴却不得不从头开始。此时,年轻的丁奉还只是一名普通士兵。
赤壁之战后,诸将的职位发生了显著变化:程普位居首位,担任裨将军兼江夏太守;董袭为偏将军;黄盖任武锋中郎将兼武陵太守。到公元215年合肥之战时,陈武、董袭相继战死,程普、黄盖也已去世。此时韩当、董袭、陈武并列第一,均为偏将军;蒋钦、周泰、甘宁分列其后。
公元219年荆州之战后,凌统病逝,十二虎臣仅剩七人。蒋钦凭借右护军、水军都督的身份位居首位。孙权称吴王后开始封侯,韩当率先获封都亭侯,后晋升为石城侯。潘璋因在夷陵之战斩杀冯习而立功,地位超越周泰。徐盛也终于结束中郎将的漫长任期,晋升为建武将军。
到孙权称帝时,十二虎臣仅存潘璋和丁奉二人。潘璋成为首位担任四方将军的虎臣,而丁奉的辉煌生涯才刚刚开始。他在孙权末年升任偏将军,孙亮时期更在东兴之战中大败魏军,最终官至右大司马,成为三国时期唯一从小兵做到大司马的传奇人物。2019年,南京鼓楼区伍佰村发现了丁奉墓,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实物佐证。
纵观十二虎臣的排序,若仅考虑资历与官职,依次应为: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凌统、潘璋、甘宁、徐盛、丁奉。陈寿在《三国志》中的排序与此略有出入,可能出于对甘宁才能的特别赏识,以及对潘璋品行问题的考量。无论如何,程普作为第一虎臣的地位实至名归,其军事才能与历史贡献在东吴诸将中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