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遗址气象恢宏
一次又一次“刷新历史篇章”
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史
不断向前推进
今天,洛洛就来讲讲
来自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
两件酒器——
斝(jiǎ)、觚(gū)
"
本期文物里的生僻字
斝(jiǎ)、觚(gū)
本期文物
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
青铜斝与陶觚
"
斝(jiǎ)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它有三足,一鋬或耳,两柱,器口呈圆形喇叭状。据文献记载,商汤打败夏桀之后,将斝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只能用角(酒器的一种)。
这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斝,高26.8厘米,口径约14.5厘米至14.8厘米。从器型看,文物为敞口,有长长的脖子和内收的腰部,下部鼓成圆形并收为圆底,有三只扁圆状的空锥足,还有典型的一耳、两柱。
细节图
青铜斝作为早期的青铜容器,数量稀少,为少数贵族阶层所使用。而使用青铜来制作酒礼器,也充分体现出酒器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在商代,斝常与觚、爵组合使用。
觚(gū),大致相当于如今的酒杯,也是饮酒器的一种,喇叭口、细腰,长身、圈足,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到了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里有一件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觚,它器身细长,高17.6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6厘米,重232克,表面磨光,十分精美。
细节图
在二里头文化中,陶觚仅为贵族专有,是礼器的代表。二里头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觚,充分证明了当时人们好饮酒的生活习惯。
作为酒器的觚,为什么会越来越罕见?有专家推测,因为器容积较大,装酒就比较多,尽管当时酒的度数比起现在来不算高,但用它饮酒难免过量,会引发所不适,再加上喇叭口,饮用起来较容易洒出,有不便之处。因此,可能渐渐使用的人就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