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630年)寒冬时节,大唐军神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铁骑,如神兵天降般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当时东突厥最高统治者颉利可汗闻风丧胆,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仓皇逃往铁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避难。在唐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军事压力下,狡诈的颉利可汗决定施展缓兵之计,假意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和。唐太宗李世民洞悉其奸,却不动声色地派遣鸿胪卿唐俭前往突厥营地谈判议和事宜。
然而就在唐俭与颉利可汗虚与委蛇、进行和谈之际,李靖却出其不意地率领一万精锐骑兵,如疾风骤雨般突袭东突厥可汗牙帐。当时突厥军队正沉浸在和谈的松懈气氛中,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在唐军雷霆万钧的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颉利可汗在仓皇逃窜的途中,被唐军将领张宝相生擒活捉,曾经雄踞北方的东突厥汗国就此灰飞烟灭。
那么,李靖为何敢于在两国和谈之际背信弃义地发动突袭呢?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首先,源于对颉利可汗本性的深刻认识。这位东突厥的最高统治者素以狡诈多变著称,多次背信弃义地撕毁与唐朝达成的和平协议。无论是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还是老谋深算的李靖,都深知颉利可汗此次求和不过是缓兵之计。据《旧唐书》记载,颉利可汗曾三次毁约,这种反复无常的行径让唐朝君臣对其毫无信任可言。
其次,是出于深远的战略军事考量。虽然颉利可汗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但其麾下仍有大量效忠的部落贵族,只是李靖神出鬼没的战术让突厥人措手不及。若此时停止进攻,给敌人喘息之机,很可能让来之不易的战果付诸东流。李靖深谙兵贵神速之道,他早年在平定萧铣、辅公佑等战役中就展现出这种闪电战的智慧。当时突厥人因和谈而放松警惕,正是千载难逢的战机。加之唐军士气如虹,若突然停战必然影响军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实际上是得到了唐太宗的默许。战后虽有御史弹劾李靖,但罪名竟是治军无方、纵兵劫掠,而非违抗皇命擅自开战。这一细节充分表明,太宗从未真正下令停战。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太宗既不愿接受突厥的假意求和,又不能明言拒绝。于是他采取了两手策略:明派唐俭议和,暗则不给李靖停战令,这实际上是对李靖的战术默许。这种君臣之间的心照不宣,展现了大唐最高统治集团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