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初期,国际史学界普遍对中国商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这种学术观点一直持续到1928年,当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进行系统性的考古发掘时,震惊世界地发现了规模宏大的殷墟遗址。这个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出土了大量刻有甲骨文的龟甲兽骨,还发掘出宏伟的宫殿基址、王室墓葬群以及精美的青铜礼器,这些实物证据无可辩驳地证实了商朝作为信史的存在。然而,关于更早的夏朝,至今仍未发现确凿的文字记载或具有明确断代意义的考古遗存。在目前释读的15万片商代甲骨文中,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夏的直接记载。这就引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夏朝的存在尚存争议,那么当我们提出在夏朝之前可能还存在更古老的王朝时,这将会引发怎样的学术讨论和思考?
关于夏朝之前的王朝形态,学界存在诸多未解之谜。鉴于西方学术界对夏朝历史真实性的质疑态度,更早的禹朝自然更难获得国际认可。根据笔者的研究,黄帝世系确实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里所说的禹王朝,是由传说中的圣王舜所建立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史籍中,舜传位于禹的禅让制度,可能反映了早期部落联盟的权力交接方式。
回溯到更早的尧帝时期,当时的政治组织还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根据《尚书》等古籍记载,尧帝统治初期,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各部落之间缺乏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种松散的联盟体制在应对自然灾害、外族入侵等重大事件时显得力不从心。随着治理经验的积累,尧帝开始着手建立初步的国家制度。其中最具开创性的是设立了分管农业、水利、刑罚等事务的职官体系,这被视为中国官僚制度的雏形。这些制度创新为后来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时期在史书上被称为唐朝,代表着中华文明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的重要过渡。
尧帝去世后,继任者舜完整继承了包括人才选拔机制、行政管理体系在内的整套治国方略。值得注意的是,舜时期进一步完善了尧制,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和历法制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古代口述历史传统中,夏朝之前确实存在以舜为代表的虞朝,这一认知在春秋时期的士人阶层中仍被普遍接受。然而令人扼腕的是,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大量记载虞朝历史的竹简帛书毁于战火。现存的关于舜的记载,大多见于战国中后期的文献,这些材料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诸子百家为宣扬各自学说而进行的改编和演绎。到了近代疑古思潮盛行时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更是将虞朝历史归入神话传说范畴,认为这些记载缺乏可靠的考古证据支持。
在传世文献中,我们仍能找到一些关于上古王朝的珍贵记载。左丘明所著《国语·鲁语》中明确记载:昔吾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这句话暗示了虞、夏、商、周的历史传承关系。同样具有参考价值的是《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的记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三后就是指夏、商、周三代王室的后裔。更具权威性的是儒家经典《尚书》的编排体例,其目录明确按照《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的顺序排列,这种经学传统至少说明在先秦时期,虞朝作为夏朝前身的观念已被主流学术界所接受。这些文献线索虽然不能作为确凿的史实证据,但为我们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