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王朝自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至263年刘禅投降灭亡,仅存续42年便走向终结。细究其亡国原因,以下五人难辞其咎:
一、关羽
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的忠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却犯下致命错误。当时关羽虽取得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的辉煌战绩,却因刚愎自用导致后方空虚。东吴都督吕蒙趁机白衣渡江,联合曹操实施夹击。更致命的是,关羽平日轻视部下,致使南郡太守糜芳、将军傅士仁不战而降。加之其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既拒绝孙权联姻之请,又辱骂东吴使者,最终在曹魏与东吴的联合绞杀下败走麦城。荆州失守不仅使蜀汉丧失重要战略要地,更彻底打乱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隆中对策。此后蜀军北伐只能从崎岖的蜀道出兵,粮草转运艰难,极大削弱了北伐成效。可以说,荆州之失是蜀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二、刘备
这位以仁德著称的昭烈帝在称帝后犯下战略失误。章武元年(221年),为报关羽之仇,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阻,倾全国之兵发动夷陵之战。当时蜀汉新遭荆州之失,本应休养生息,但刘备执意东征。在长达七个月的相持中,陆逊抓住蜀军缘山截岭的布防弱点,以火攻大破连营。此役蜀军损失惨重:侍中马良、将军张南等战死,镇北将军黄权被迫降魏,数万精锐付之一炬。经此一败,蜀汉元气大伤,人才断层问题愈发严重。若非诸葛亮此后苦心经营,蜀汉可能提前数十年灭亡。夷陵之败不仅使蜀汉丧失战略主动权,更埋下了后期蜀中无大将的隐患。
三、黄皓
这位宦官在蜀汉后期权倾朝野,其祸国之罪罄竹难书。景耀五年(262年),当姜维侦知钟会治兵关中时,立即上表请求加强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务。但黄皓迷信巫蛊之言,向刘禅隐瞒军情。直至魏军攻破汉中,朝廷才仓促应对。更恶劣的是,黄皓长期排挤贤能,迫使姜维远避沓中屯田,导致国防体系出现真空。当邓艾偷渡阴平时,成都守军仅剩老弱残兵。若非黄皓弄权误国,以蜀道之险,本可支撑更久。
四、诸葛瞻
作为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自幼聪慧过人,但缺乏实战经验。炎兴元年(263年),面对邓艾奇袭,这位卫将军在涪城犹豫不决,拒绝黄崇抢占险要的建议,致使魏军突破防线。绵竹决战时,虽亲冒矢石督战,终因战术失误导致全军覆没。此战败北使成都门户洞开,直接促成刘禅投降。若其能有效阻敌于险隘,蜀汉或可等待东吴援军。
五、姜维
这位幼麟继承诸葛亮遗志,先后九伐中原。虽在洮西等战役中重创魏军,但连年用兵耗尽蜀汉积蓄。更严重的是其调整汉中防务,撤除各处围守,意图诱敌深入。当钟会率二十万大军来攻时,汉中迅速沦陷。姜维退守剑阁后,又未分兵防守阴平小道,致使邓艾偷渡成功。尽管后期以一己之力策动钟会谋反,试图复国,但大势已去。
这五人或因战略失误,或因治国无方,共同导致了蜀汉的速亡。其中既有开国元勋,也有托孤重臣,他们的决策失误层层叠加,最终使这个以复兴汉室为理想的政权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