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8年,一代雄主晋文公与世长辞,其子晋襄公姬讙继承大统。在举行国葬的庄严时刻,当送葬队伍缓缓离开晋国都城绛邑时,突然从晋文公的灵柩中传出震耳欲聋的牛吼声,这诡异的声音在肃穆的送葬队伍中引起一片骚动。
在场的大臣和士兵们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就在这混乱之际,德高望重的太卜卜偃突然出现在队伍前方。众人见状立即俯身行礼。卜偃神色凝重地宣布:先君有遗命示下,事关重大军机。西方边境将有强敌来犯,若设伏迎击,必能大获全胜!这一神秘预言的真实性虽然后世多有争议,但它无疑预示着晋国与秦国之间微妙变化的开始。
在晋文公统治时期,秦晋两国曾缔结秦晋之好,保持着密切的同盟关系。晋文公流亡期间曾得到秦穆公的鼎力相助,后来在城濮之战中两国更是并肩作战。然而随着晋文公的离世,这种友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秦穆公虽曾多次受惠于晋国,却在攻打郑国时与晋国反目。晋文公生前虽极力维护两国关系,但晋国朝野上下对秦国的怨恨情绪已日渐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晋国大臣们复仇心切,最终在崤山设伏大败秦军。这场著名的崤之战虽然让晋国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却彻底破坏了与秦国的战略同盟关系,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四年后,晋国再次面临严峻的外交危机。当秦穆公得知江国被楚国所灭的消息时,震惊之余派人前往吊唁。此时的晋国因与秦国连年征战,军力损耗严重,根本无暇东顾救援江国。而楚国则趁机坐大,不断消耗晋国的国力。崤之战的胜利让晋国付出了惨重代价——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最终导致江国沦陷的悲剧。
崤之战的后续影响持续发酵。虽然大将先轸等人极力主张继续讨伐秦国,但晋襄公只派大夫先仆率领小股部队象征性出击,对楚国更是只能虚张声势。晋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东西受敌,不得不采取守势,眼睁睁看着秦军在其境内来去自如。最终,江国灭亡的噩耗传来,秦晋关系也彻底破裂。
在这场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中,晋国可能犯下了过早与秦国决裂的战略失误。面对日益强大的楚国,晋国在秦国的牵制下显得力不从心。晋襄公本不愿与秦穆公彻底翻脸,但因晋文公突然离世导致的权力交接问题,加上国内政局不稳,使晋国难以有效抵御来自东西两面的威胁。历史或许会给出另一种可能:若晋国在崤之战后能更审慎地处理与秦国的关系,维持战略同盟,或许能更好地应对楚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