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门寨城航拍图
洛门地处渭河与其重要支流大南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地形开阔。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队依据明万历《宁远县志》古迹篇载“乐善城在县东三十里。”和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辛亥,曹玮请名新筑大、小洛门二寨为安边、来远,诏从之。”以及宋代《武经总要》载“小落门砦,至州一百四十里。东至永宁砦三十里,西南至威远砦八里,北至来远砦二十里。”这三条史料线索为依据,在洛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协助下在今洛门镇镇区一带展开细致调查,于西街村西南发现一座堡寨遗存。此处遗址背依西梁山余脉,东览渭河谷地,是连通大南河河谷与渭河河谷的交通要冲,是修建关隘堡寨的理想场所。
明万历《宁远县志》记载
清光緒七年浙江書局刻本《续资治通鉴长编》
洛门,古称“落门聚”、“落门”、“乐善”,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古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丰厚,自古便有“陇上旱码头”之称。据《水经注》载“渭水又东,有落门西山东流,三谷水注之,三川统一,东北流注于渭水。有落门聚,昔冯异攻落门,未拔而薨。建武十年,来歙又攻之,擒隗嚣子纯,陇右平”。早在汉代此处便已形成大型城镇聚落,相传西汉末年西州上将军隗嚣曾在此处建造避暑行宫,当地人称之为“平定府”,由此可见该地区历史文化之悠久,是名誉陇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
明嘉靖十三年黄省曾刻本《水经注》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势动荡,洛门被吐蕃攻陷并在此设立“洛门川讨击使”。据《宋史》记载“淳化四年,俗杂羌戎,有两马家、朵藏、枭波等部,唐末以来,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门砦多产良木,为其所据。”由此可知直到北宋初年中原王朝才逐步恢复对该地区的控制,此时该地区已是蕃汉杂居,局势十分不稳定。为了稳固对渭河谷地的控制和对该区域内木材资源的掌控,北宋政府在此处设立了一系列堡寨,大、小洛门寨便是其中极为关键的军事据点。据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辛亥,曹玮请名新筑大、小洛门二寨为安边、来远,诏从之。”洛门寨的设立使“洛门谷”内的木材采伐得以开展,进一步加强了中原王朝对渭河中上游及其支流区域的控制,后又在洛门寨设立“采造务”伐木以供京师并派遣军士驻守,招抚蕃人首领为“军主”协同区域卫戍。宋代《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曹玮等言:伏羌、永宁、大小洛门、威远寨,今定蕃官月俸,正军主二十一人,内六人各二千,一十五人各一千;副军主四十六人,各七百;指挥使百二十七人,各五百。”由此可见北宋政府对于这一区域的重视非同一般。
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宋史》
据宋代《武经总要》记载:“小落门砦,至州一百四十里。东至永宁砦三十里,西南至威远砦八里,北至来远砦二十里。”永宁寨为现今甘谷县磐安镇四十铺村,向西三十里为今武山县洛门镇,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该区域内进行了细致走访与考察,最终在洛门镇西街村陇海铁路旁发现一处堡址遗迹,其建造工艺所处位置与史料记载的小洛门寨高度相似,现存夯土城墙一面,其夯制技术和墙内遗存物都为典型宋代技术与遗存。经过与史料对比以及现场考察和采集遗存研究,初步确定该堡址遗迹为北宋小洛门寨城址所在,明清时期百姓因躲避战乱对其加以修整改建名为“忠和堡”,据《大清一统志》记载“落门镇,在宁远县东三十里,亦曰小落门。宋志“秦州有小落门砦”。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此次发现的准确性。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由小洛门寨沿大南河向南有四门寨,沿渭河向东则有永宁寨,向西则是宁远寨,在相距不远的聂河河谷内则是武山县第四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北宋田家河城寨,将这些宋代堡寨连接之后就能发现其基本上都是沿渭河与其南北向的河谷分布,共同构成了把控渭河干流、守卫南下川蜀要道的军事防线。
明萬曆二十七年金陵書林唐富春刻本《武经总要》
洛门所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沿渭河河谷北上可抵兰州河西,沿河东进则达关中,经由大南河向南可达川北汉中,是名副其实的陇右要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体现在军事方面更展现于商业领域,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该区域带来繁荣的商业贸易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洛门在陇右地区的重要地位。
此次发现是普查队以史料记载线索为主,加之实地考察为辅,最终验证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也是县普查队对于考古学“二重证据法”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本次发现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北宋时期西北地区军事发展历史的建构,也为研究渭河中上游地区军事、商业、政治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是武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该区域地方史发展序列,也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方向。
来源:武山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