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25日,在山西平型关地区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伏击战。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卓越指挥下,精心选择了乔沟这一天然险要之地设伏。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歼灭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部队1000余人,击毁军用卡车1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阎锡山率领的晋绥军主力部队同样驻扎在晋西北地区。令人费解的是,在相同的战场环境下,为何八路军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而装备精良的晋绥军却屡战屡败?这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晋绥军普遍患上了严重的畏日病。自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在平津战场的接连败退,使得阎锡山部队中弥漫着对日军的恐惧情绪。一些高级军官听闻日军板垣师团逼近时,竟然未战先怯,在军中大肆宣扬日军不可战胜的论调。基层士兵由于缺乏对日军的正确认识,在遭遇空袭时常常惊慌失措,甚至出现整连整营不战而逃的荒唐局面。这种心理上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军事行动的变形,比如某部在防守阵地时,因惧怕与日军进行白刃战,竟在敌人尚未接近时就打光了所有弹药,然后自动放弃阵地撤退。
相比之下,八路军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战前,林彪等指挥员就对115师官兵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他们客观分析道: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孤军深入、轻敌冒进,其辎重部队更是戒备松懈——这看似锋利的钢刀,实则是可以斩断的朽木!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战士们彻底打破了心理恐惧,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斗志空前高涨。
其次,晋绥军中贪生怕死的风气严重腐蚀了部队战斗力。为了保存实力,军官们常常命令部队稍触即退,更有甚者会谎报敌情来推卸避战责任。据战史记载,某晋绥军师长曾私下命令炮兵每门炮只准发射三发炮弹,以备撤退时阻敌之用,导致火力压制完全失效。士兵则多为抓壮丁强征入伍,缺乏战斗意志,一遇危险就四散溃逃。当时的战报中这样描述:败兵奔逃时互相踩踏,将伤员遗弃荒野,路旁伤兵的哀嚎声彻夜不绝。
而115师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战斗作风。副师长聂荣臻在战前动员时铿锵有力地说:我们身后就是民族的存亡,退一步则山河尽墨!在平型关伏击战中,685团2营5连为堵截日军突围,全连140人中有110人伤亡,仍死守阵地。连长曾贤生腹部中弹后,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临终前高喊:一定要堵住敌人!死也要死在阵地上!这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甚至让部分日军精神崩溃,丢下武器躲藏在汽车底下。
第三,阎锡山消极被动的指挥风格和死板的战术也是重要原因。面对日军的进攻,晋绥军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术,机械地固守一线防御的教条。在平型关正面战场,他们将部队摆成密集阵型,既没有纵深配置,又忽视侧翼警戒。日军仅派出小股部队进行迂回包抄,就搅乱了整个防线。更致命的是,晋军只是被动地等待敌人进攻,士兵们蜷缩在简陋的麻袋工事后伸枪盲射,既不敢主动出击,又不懂得转移火力,往往被日军的掷弹筒逐个清除。
反观115师,虽然整体上处于防御态势,但在战术上采取了积极主动的作战方针。他们精心选择了平型关乔沟这一理想的伏击地形——沟谷长达十多里,深度达数十丈,两侧高地便于隐蔽。在具体部署上,采用了拦头、斩腰、断尾的经典战术:685团负责截断日军前锋并堵住退路,686团分段打击敌军中部,687团锁住尾部,独立团则负责阻击可能来援之敌。当日军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先放过其前锋部队,集中火力打击辎重主力。这一战术使日军的重武器在狭窄的沟谷中如同蛮牛陷入泥潭,完全无法发挥威力。
陈冠任所著、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书中对此有精辟论述:阎锡山部的溃败,是旧式军阀军队腐朽性的集中体现:畏敌如虎的懦弱、贪生牟利的私欲、机械呆板的战术、割据内耗的指挥体系,使其虽拥兵数万却形同散沙。而115师的胜利,则彰显了人民军队的全面优势:以民族觉醒破除'恐日心理',以视死如归的血性弥补装备差距,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反制僵化教条,更以高度统一的指挥将官兵凝聚成一台精密运作的战斗机器——平型关的山谷,实际上成为了新旧两种军事体系的试金石。
这部著作详细记述了十大元帅指挥的历次重大战役及其传奇人生,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曾长期占据中国军事类图书畅销榜首位。需要提醒读者的是,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低价盗版(售价低于出版社规定的49.8元正版价格即为盗版),建议读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以支持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