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的沙俄帝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这个疆域辽阔的欧亚帝国表面繁荣稳定,内部却隐藏着重重危机,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不断激化,形成了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
在经济建设方面,沙俄确实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亚历山大三世在位期间(1881-1894年),俄国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连接欧洲与远东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堪称工程奇迹,这条绵延9288公里的铁路线将首都莫斯科与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连为一体,极大地改善了国内物资运输条件。到19世纪90年代后期,俄国铁路网络已覆盖全国,总长度突破3万公里,相比1860年代增长了十倍。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涌现出大量工厂,纺织机昼夜不停地运转,钢铁厂火光冲天,法国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俄国工业发展。1890年单年,法国投资者就向俄国注资25亿法郎,相当于当时俄国全年预算的两倍多。 政治体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亚历山大三世推行了一系列保守政策,撤销了其父亚历山大二世时期建立的地区自治机构,改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地方长官管理。1881年出台的《临时条例》严重削弱司法独立性,允许行政官员干预案件审理。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倒退,大学失去自主权,学费上涨使寒门学子难以接受高等教育。这些政策使俄国政治体制与西欧民主国家渐行渐远。 在宗教事务上,政府强制推行俄罗斯化运动。东正教享有特权地位,其他宗教信徒遭受歧视。犹太人的居住和就业受到严格限制,波罗的海沿岸的路德教会、波兰天主教堂和高加索地区的清真寺都面临打压。这种宗教政策加剧了民族对立情绪,为后来的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条件。 社会矛盾在世纪末达到顶峰。官场腐败现象触目惊心,从基层官员到高层大臣都深陷贪腐泥潭。农民负担沉重,1891-1892年的特大饥荒造成50万农民饿死,政府救济却迟迟不到位。产业工人处境同样艰难,每天在恶劣环境中工作12小时以上,所得工资却难以果腹。1897年数据显示,圣彼得堡纺织工人月薪仅够购买100公斤面粉,而一个五口之家每月至少需要200公斤口粮。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885年莫罗佐夫纺织厂的大规模罢工成为标志性事件。 为缓解国内压力,沙俄政府开始对外扩张。同时在巴尔干半岛、中亚草原和远东地区展开军事行动,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势力范围,吞并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这些军事行动耗资巨大,1898年国防开支占到国家预算的近三分之一,给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历史学者指出,19世纪末沙俄的繁荣景象暗藏危机。快速的工业化未能改变专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社会改革严重脱节。就像一座外表华丽但地基不稳的宫殿,看似雄伟壮观,实则摇摇欲坠。当新世纪来临之际,这个古老帝国已经站在了历史转折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