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手究竟伸了多长?青海一块石头颠覆了两千年认知
迪丽瓦拉
2025-10-06 07:03:13
0

4306米的高原上,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静静躺了两千多年。2020年盛夏的扎陵湖北岸,海拔4300米的高原牧场罡风猎猎,在一片稀疏的牧草中,一块赭红色岩石的天然切面上,历经风雨侵蚀的几行秀丽小篆倔强地被留存下来,其中“皇帝”二字清晰可辨。

五年后,当这处石刻的研究公之于众时,整个世界为之震动。这方静卧在黄河源头的石刻,是破解昆仑地理之谜的钥匙?还是一场颠覆历史认知的骗局?亦或是另一个未解之谜的开端?

荒原上的惊人发现

4300米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是人迹罕至的生命禁区。2020年7月考察队最初发现的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石棺葬,离石棺葬一公里外,有一面地势平缓的山坡,站在坡顶可以将扎陵湖的碧波尽收眼底,就在山坡上有一块粗粝的岩石矗立于此。

当考察队队员踏过稀疏的牧草走近岩石时,发现赭红色切面上居然有石刻。石刻字体为典型的秦小篆,37个文字分12行排列,每行2至5字不等。石刻虽然饱经风霜,却没有人为破坏的痕迹,仿佛被时间遗忘在这片高原。

最令人震撼的是,其中竟出现了“皇帝”字样。直到2025年6月,仝涛研究员在《光明日报》发表研究文章,将石刻篆字内容做了完整解读,直接引爆考古圈。

秦始皇廿六年,皇帝派遣五大夫翳率领一些方士,乘车前往昆仑山采摘长生不老药,翳于这一年的三月己卯日到达此地,如果再前行约一百五十里,(就可到达此行的终点)。”

依据《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推算出,“廿六年三月己卯”正是公元前221年3月29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份。“五大夫”爵位从商鞅变法设置,沿用至东汉;而昆仑的“仑”字偏旁写作“阜”字旁,是秦代石刻及简牍文字的典型特征。

因此,时刻上的时间"卅七年三月己卯"依据《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正是秦始皇晚年的纪年!

更关键的是距离测算。秦朝一里相当于今415.80米,一百五十秦里约合今天的62.37公里。从石刻所在山坡向西60公里,正是黄河源头星宿海。这印证了《尚书·禹贡》中“河出昆仑之虚”的记载,暗示古人可能视扎陵湖以西为昆仑所在。

然而争议接踵而至。有人提出石刻中的时间不是“廿六年”而是“卅七年”;与此同时,有专家从历史地理角度提出尖锐质疑:石刻位置远超秦朝西部边界。部分学者质疑石刻的真实性。一个关键争议在于:历经两千余年,高原露天石刻能否留下如此清晰的字迹?

千年地望变迁之谜

昆仑山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地理学上的重大谜题。于阗南山说、祁连山脉说、巴颜喀拉山说、冈底斯山脉说……历代学者提出的昆仑地望竟达十数种之多。

先秦时期,昆仑更多地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文化符号。甘肃积石山和四川岷山成为与昆仑联系最紧密的地标。著名学者蒙文通曾论证四川岷山就是古昆仑所在,而三星堆出土的神坛器物也与《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描述有关。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昆仑山的位置发生过多重偏移。

第一次重大转向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开辟了连接中原与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将于阗南山定为昆仑山,张骞出使西域时,就肩负着寻找河源的任务,并认为黄河“河注中国”。

唐代是昆仑地望的第二次大变迁。随着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蕃关系日益密切,对黄河源头的认识推进到扎陵湖、鄂陵湖一带。积石山与昆仑山的地望,此时已拓展至阿尼玛卿山,成为汉藏之间的重要地标。

昆仑地望的第三次转向在清朝时期,康熙最初以长白山为祖山,后来接受了汉文化的昆仑龙脉说,但将昆仑山推至冈底斯山脉。乾隆时期探索黄河源头至星宿海一带,在《钦定河源纪略》中写道:“唐人始有柏海、星宿川之目,元人穷至星宿海”。

那么,秦朝人认知中的昆仑山在哪里?这成为判断石刻真伪的关键坐标。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最西仅到达陇西郡,这是秦国版图的西部边界。“导河积石”是重要地理标志,而“积石”一般认为在今天的甘肃、青海交界处。而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重序天下名山的格局:“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

秦始皇大一统的国家标志之山,西部最远只到四川的岷山,与战国末期《禹贡》确定的长江源岷山、黄河源积石山吻合。从这一视角看,石刻所在的扎陵湖地区远远超出了秦朝认定的西部边界。

然而有人也提出不同见解,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朝疆域“西至临洮、羌中”的记载,指出“羌中”就是今天的青海河湟地区,属于秦朝版图。

石棺葬的发现证明,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古羌族人已涉足扎陵湖地区,对这一地区有了初步的地理认知。这些认知可能成为五大夫翳西行的指引。

更令人惊讶的是,2002年湖南里耶秦简中不仅出现了“采药”一词,还有“琅琊献昆仑五杏药”的明确记载。这证明秦始皇对昆仑仙药的追求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组织的国家行为。

穿越青藏高原抵达扎陵湖,在公元前3世纪可能吗?事实上,秦人的祖先本是牧马人出身,到秦始皇时代,马匹已成为部队重要装备,而青海柴达木盆地发现的诺木洪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三千多年前的车轮残骸。而青藏高原虽然海拔高,但很多地方地势平坦,适合车辆通行。

同时秦朝时黄河源区的气候与今天区别不大,虽然夏季沼泽地况会增加出行难度,但总体而言,一年四季都可骑马驾车进入这一区域。

甚至秦人当时还有后勤保障,商鞅变法后,秦军多次与羌人交战,史书记载河湟谷地的羌人常被秦人掳掠或四散逃亡。面对秦始皇的强大军队,被征服的羌人很可能成为五大夫翳的向导,而“羌中”地区则可能成为这次采药行动的后勤基地。

而对于刻字留存的问题,2025年6月13日、7月15日考古队员带着精密仪器,两次冲上高原实地勘察,研究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

经实验室分析,刻痕里的风化矿物检测结果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排除了现代人伪造的可能性。

这一结果的出炉,让一直以来的争议得以盖棺定论。而根据那些文字特征,"五大夫"合文、"陯"字阜旁,全都指向秦始皇末年,原来秦始皇不光派徐福东渡找仙药,还派人上过青藏高原!

扎陵湖与鄂陵湖是国内海拔最高的淡水湖,是仅存的镶嵌在黄河源头的两颗蓝宝石,在扎陵湖西岸,五大夫翳是否曾站在这里远眺星宿海?他是否相信那片水泊纵横的土地就是昆仑仙境?当他命令工匠在岩石上刻下文字时,可曾想到这些字迹将跨越两千多年时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国民党内部的混乱是众所周知的,许多人认为这正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过,有人认为这些只是客观因...
古代赫赫有名的司马家后来去哪了... 建康城外暴雨如注,公元420年的那个雨夜格外阴冷。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颤抖着接过侍从递来的毒酒,...
原创 被...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真实历史中的孟获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势力范围又在哪里?让我们先来看看...
原创 朝...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朝鲜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以强硬的外交姿态闻名。这个国家给国际社会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
原创 好... 1941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彭明治率领部队成功突围日军包围圈。令人...
慈禧的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珍... 中国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最终在清朝画上了句点,这个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
原创 他... 周纯全:一位独眼将军的传奇人生与革命岁月 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摄影技术尚未普及,每一...
原创 《... 王都都 经云:“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案:忱,真诚。惟真诚可久远。】 经云:“惟皇上帝,降衷于下...
原创 4... 各位读者朋友,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持续收到我们推送的优质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堪称传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名臣年轻时也曾是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原创 大... 康熙皇帝的子嗣众多,光是史书记载的女儿就有21位。不过皇室子女的存活率并不高,算上一位养女,最终长大...
原创 1... 张元济的传奇人生:跨越五个时代的文化巨匠 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张元济堪称一位独特的传奇人物。他...
原创 储... 清朝入主中原后,开启了近三个世纪的统治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始终是朝廷最重视的大...
原创 从... 让我们用更生动的语言,逐段重述这个历史故事: 在明朝开国时期,如果要评选最具影响力的文人学者,宋濂...
战国七雄中率先称霸的魏国,为何... 魏国早期的强盛与战略失误 魏国自魏文侯时代起,历经魏武侯至魏惠王前期,三代君主励精图治,使魏国成为战...
一段与蒙古军相伴之旅丨《弓弩与... 《弓弩与投石机:蒙古的战争艺术》 译后记 蒙古历史以其传奇性而为世人所知。蒙古人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
原创 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卷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动人故事:原本针锋相对的君臣,因一方对另一方的赏识与重用,...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消失?真... 北宋覆灭的真相:杨家将为何在国难中缺席? 北宋王朝的覆灭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篇章之一。在这个...
原创 抵... 姜维北伐与曹魏名将的对抗 姜维北伐,又称“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对曹魏发动的一系列军事...
原创 此... 这位历史人物竟是吕不韦的后代,他创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更在关键时刻为诸葛亮争取了重要战机 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