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部的混乱是众所周知的,许多人认为这正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过,有人认为这些只是客观因素,与蒋介石本人关系不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作为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至少应该承担治下不严的责任,更何况他的问题远不止于此。
蒋介石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排除异己。这种做法导致国民党内部只剩下一些善于阿谀奉承却能力不足的人。比如邓演达,他曾被孙中山高度评价,认为有他在国民党就有希望。然而,蒋介石却在被迫下野期间秘密处决了他。从这件事就能明白,蒋介石的失败是必然的。
说起蒋介石的上位之路,可谓充满波折。为了巩固权力,他甚至不惜与原配妻子公开决裂,转而攀附宋家势力。即便如此,他仍然经历了三次被迫下野,可见其统治并不稳固。
国民党内部一直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成员之间互相倾轧,缺乏统一思想。以蒋介石为首的派系尤其如此。1931年,蒋介石以多项罪名逮捕国民党元老胡汉民,引发全国震动。再加上他将东北拱手让给日本,最终导致他第二次下野。令人震惊的是,就在下野期间,他秘密处决了邓演达。
邓演达为何让蒋介石如此忌惮?历史资料显示,蒋介石无法说服邓演达为自己效力,担心他会反戈一击,于是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1895年,邓演达出生于广东惠阳。这个通商口岸城市的开放环境,让他从小就目睹了国家的危难,从而形成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十几岁时,他就开始为革命人士送信,后来进入广东陆军小学学习。在校期间,他成绩优异,表现出色,深受同学敬重,也引起了校长邓铿的注意,被吸收加入同盟会。
此后,邓演达正式投身革命,先后参加了广州起义和二次革命。虽然这些行动都失败了,但他从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为了提升军事才能,他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20年,为抗击桂系军阀,他加入援闽粤军,因表现突出很快升任军官教育班主任,致力于培养军事人才。
优秀的人总会发光。孙中山在重建广州政府时,对这个年轻人十分赏识。1922年,陈炯明发动政变反对孙中山。邓演达迅速联络滇军、桂军,不到半年就收复广州,巩固了孙中山的领导地位。这次护国行动让他在孙中山心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孙中山曾高度评价:只要党内有邓演达,国民党的前途就充满光明。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孙中山对他的器重。然而,这份赏识却引来了蒋介石的嫉妒。蒋介石军事才能平平,但嫉妒心极强。他起初想拉拢邓演达,但因政见不合未能成功,于是将邓演达视为眼中钉。
在黄埔军校期间,蒋介石联合王柏龄排挤邓演达,迫使他不得不远赴德国留学。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邓演达回国发现国民党已无他的立足之地。但他仍坚持孙中山的革命路线,这更激怒了蒋介石。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使两人关系彻底恶化。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邓演达联合汪精卫、宋庆龄、毛泽东等人发表讨蒋声明,引发全国响应。
蒋介石恼羞成怒,悬赏30万银元通缉邓演达。要知道当时一块银元就够一个城市家庭几天的开销,这笔巨额悬赏足见蒋介石的决心。1931年,邓演达在上海开会时因叛徒出卖被捕。蒋介石还假意劝降,遭到断然拒绝。当时正值蒋介石再次下野,为绝后患,他下令秘密处决邓演达。同年11月,年仅36岁的邓演达在南京被枪杀。
邓演达的牺牲令人痛惜,也暴露了蒋介石的狠毒本质。蒋介石想要的不是民主国家,而是他一人独裁的政党。这样一个专制的政权,又怎能不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