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明王朝最后一搏,魏忠贤临死前遗言,为何崇祯十七年后才懂?
迪丽瓦拉
2025-10-06 12:31:54
0

公元1627年,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年仅16岁的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走向衰败的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继位后想要一改羸弱的大明王朝,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势力。

在崇祯皇帝继位后的第二天,他便将魏忠贤赶出了皇宫。魏忠贤此时还未意识到皇帝真的要致自己于死地,直到两个月后,当东林党人搜集了一系列罪证并呈交给崇祯皇帝时,魏忠贤才明白大势已去。

魏忠贤出生于贫苦家庭,早年就是个街头混混,沾染了好赌贪色的恶习。在一次输得倾家荡产之后,他竟心狠手辣地自宫,改名李进忠进入皇宫。这般对自己下得去手,足以见其心性之狠辣。

入宫后的李进忠,凭借着谄媚讨好的手段,先是与司礼监秉笔王安的手下魏朝结拜,靠着魏朝的美言,得到了王安的赏识。

彼时神宗朱翊钧在位,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朝有“对食”之情。而李进忠善于迎合,使得客氏渐渐疏远魏朝,转而与他亲近。

到了1620年,神宗、光宗在短短一月内先后离世,年仅15岁的朱由校登上皇位。朱由校自幼在深宫中缺乏关爱,对乳母客氏极为依恋,登基后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对其亲属大肆封赏,还赐李进忠名为魏忠贤并加以重用。

魏忠贤与客氏在后宫兴风作浪,裕妃有孕却被他们害死,成妃被革除封号,就连张皇后怀孕也被弄至流产,导致朱由校始终无子嗣。

在朝堂之上,魏忠贤大肆铲除异己,结党营私。其党羽众多,文有“五虎”出谋划策,武有“五彪”充当打手,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于反对他、不听从他的人,一律痛下杀手,使得整个朝堂人人自危,一片恐慌。

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在君权至上的古代,这可是足以灭族的大不敬之罪。他甚至还多次假传圣旨,肆意妄为。作为东厂首领,他掌控着这个特务机关,派出大量密探四处监视。

崇祯皇帝还没坐上王位的时候,他就非常憎恨魏忠贤,他认为一个宦官不配把持朝政。

在崇祯皇帝继位后第二天,他就直接将魏忠贤赶出皇宫,后来还是觉得不放心,决定斩草除根。

魏忠贤曾给崇祯皇帝送上了一批奏折,数量有些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想要留下来辅助皇帝进行工作,但是被崇祯帝拒绝了。

崇祯帝打着为他身体着想的主意,想要给随便打发了,可是魏忠贤一时没有听出来,于是他便再次请求留下来。但是这次,崇祯帝很明确地表示,他并不需要魏忠贤。

魏忠贤因为这事,明白了崇祯帝的意图,皇帝这是要对他动手了啊!果然,不过是两个月的功夫,皇帝就把对魏忠贤不利的证据一一找了出来,还把魏忠贤的一些党羽悉数揪出来。

东林党有了崇祯皇帝的支撑之后,很快的就搜集了一系列有关于魏忠贤的罪证,并且呈交给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于是开始动手,捉拿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党派”。面对铁证如山,魏忠贤供认不讳。

结果崇祯皇帝没有丝毫手软,处死了魏忠贤等人。在魏忠贤执政期间,大家提起他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一脸敬佩:厂公廉、厂公好,厂公是大明的顶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很多地方都有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一时有了“九千岁”的称呼。

但对于失势的东林党而言,魏忠贤就是一个满手忠良血的屠夫。后世的普遍看法就是:魏忠贤是大搞党争,踩着东林党尸骨上位的。

魏忠贤临死前,他对崇祯帝启用东林党人十分不满,他曾大喊八个字:“任用东林党必亡国”。当时的崇祯还太过年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魏忠贤吊着一口气,愤愤地说,杀死自己非但不会让大明起死回生,反而会加速大明的灭亡。因为他重用的不是旁人,而是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并没有采纳魏忠贤的意见,像是听不懂,又像是压根不信。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然而东林党人都是一些只会逞口舌之快的人。一旦真正做起事来,就是互相推脱,遇到难题时,根本拿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些东林党人立场不坚定,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选择成为叛徒,背叛了大明王朝。而且在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崇祯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这些东林党人只会耍嘴皮子功夫。

后来,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皇帝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自杀。而在崇祯皇帝自杀前,崇祯皇帝仍不忘厚葬魏忠贤,可见崇祯帝此时内心也是十分后悔。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一个人根本坚持不住。十七年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才明白了魏忠贤临死前的那句话。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实了魏忠贤的预言。当李自成逼宫的时候,崇祯要求东林党的人拿钱出来作为军饷用作打仗,可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出钱。

后来在李自成逼进京城抄这些大臣的家的时候,单单是白银就搜出来7000多万两。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是那些朝臣的一个克星,但是他同样对于稳定朝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有他在的地方,那些看上去忠诚的臣子都不敢算计皇帝。

早在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就已经看出了魏忠贤的危害。然而明熹宗之所以没有除掉魏忠贤,就是避免东林党独大,想用魏忠贤来制约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却不懂得互相制约的道理,因此上位后就急于杀掉魏忠贤,这才导致了东林党一手遮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的亡国。

魏忠贤执掌朝政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一点功绩。他为了国防需要,对宁锦防线极为重视,每年数百万两的白银军饷他不扣一分,都如数发放给驻守在辽东的明朝军队。

而且他还对江南地区的大地主们征收高额赋税,用来充实大明国库,有力的保证了袁崇焕军队的衣食无忧。

虽然说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是不得不说他对于国家和老百姓而言,他也算是尽职尽责了。当时他还减轻了农业税收,将税收从95%直接降低到了66%,而且还废除了部分的商业税收和海关的税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走向煤山,自缢殉国,临死前他终于明白了魏忠贤那句“除去老奴,恐失衡之势再难控制”的真正含义。

在崇祯皇帝生命最后时刻,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举动,无疑表明崇祯皇帝最终承认了魏忠贤的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年急于除掉魏忠贤的错误。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经历了276年历史,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魏忠贤的警告,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预言。

历史给了崇祯皇帝机会,魏忠贤在断头台前的警告如同最后的谏言。

可惜年轻气盛的皇帝只听懂了字面意思,却未能领悟其中深意——朝堂需要平衡,政治需要制衡。

1644年,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前夕,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十七年前那句警告的全部意义,但大明王朝的气数已经耗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传...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再次启程南巡,这次他特意带上史官司马迁随行记录。队伍首站抵达南郡(今湖北地区)...
原创 鳌... 根据《正说清朝十二臣》记载,鳌拜作为镶黄旗的核心将领,对君主忠心耿耿。在皇太极驾崩后,他力挺皇太极之...
原创 慈... 【历史转折中的帝国溃败】 1900年8月,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华北平原。令人震惊的是,这支外国军队仅...
原创 从... 晚清知府账本揭秘:贪腐背后的财政真相 尘封账本揭示的官场秘密 晚清官场的腐败现象众所周知,但鲜为人...
原创 别... 【第一段改写】 读书无用论这个说法近年来在社会上流传甚广。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不少人发现即便读...
明朝鲁王传到第七任,首次出现绝...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皇室的子嗣繁衍始终被视为关乎国本的头等大事。以明朝为例,皇室成员普遍...
原创 慈... 清朝在慈禧太后去世后陷入大乱,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等多个角度来...
他是明朝最后的复兴希望,最后却... 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总有那么一些人物的命运如同飘摇的浮萍,被时代的惊涛骇浪裹挟着前行,最终在历史的关...
原创 被... 霍去病那句匈奴不灭,何以为家的豪言壮语至今令人热血沸腾,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说更加耐人寻味。卫青七战...
东晋十大名将,刘裕仅排第二,第... 东晋十六国时期在历史上常被低估,这个偏安江南的王朝其实比南宋更具骨气。面对比金国更强大的敌人,东晋不...
原创 从... 明朝名相张居正主政期间推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其中一条鞭法的税制改革成效尤为显著,让危机四伏的明王朝重现...
原创 澶... 历史回望 在202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美国知名战略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重提修昔底德陷阱理论时,特别...
北宋户籍制度:效率与公平都有了... 自古以来,户籍管理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这项制度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更是国家征收赋税、征调劳役...
隋朝为什么能打败突厥,却输给了... 公元581年,杨坚推翻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终结了中国自西晋灭亡后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在这段...
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 战国后期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莫过于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爆发前,在山东六国中唯有赵国...
朱元璋担心朱棣造反,给孙子留下... 【改写后全文】(约1200字) 深秋的南京城笼罩在肃杀之气中,年逾古稀的朱元璋独坐奉先殿,烛火映照...
明朝灭亡时,只有二十位文臣殉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大顺军如潮水般涌至北京城下,将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围得水...
元朝后妃:元朝首位摄政失败的女... 元太宗窝阔台:一位传奇帝王的双面人生与乃马真皇后的政治悲剧 蒙古帝国的第三任大汗窝阔台曾留下这样一句...
原创 爱... 日本皇室继承制度面临改革:女性继位的历史与现实考量 2023年10月,岸田首相在施政演说中呼吁国会...
原创 关... 《刚猛难制背后的权力博弈:刘封之死的深层解读》 封刚猛,终难御制——这短短七字判语,道破了刘备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