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大顺军如潮水般涌至北京城下,将这座大明王朝的都城围得水泄不通。令人诧异的是,大顺军尚未发起正式攻城,北京城的九门守军便已自行打开城门投降。仓皇失措的崇祯帝在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试图从朝阳门突围未果,最终在景山(煤山)的一棵老槐树下自缢殉国,时年三十三岁。随着这位末代皇帝的离世,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宣告灭亡。当时北京城内尚有上千名文武官员,然而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仅有二十余位文臣选择以死殉国,其余大多选择了向李自成的新政权投降。那么,这些以生命践行忠义的文臣都是谁呢?
一、内阁大学士范景文 在殉国文臣中官职最高的是东阁大学士范景文。这位来自河北吴桥的名臣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高中进士,仕途历经东昌府推官、吏部稽功司主事、文选员外郎、验封郎中等要职。范景文为官清正廉明,史载其以名节自励,苞苴(指贿赂)无敢及其门,在朝野享有崇高声望。天启五年(1625年)二月,范景文被重新启用为文选郎中。当时正值魏忠贤、魏广微等阉党权倾朝野之际,虽与这些权贵同乡,范景文却从不登门拜访,同时也保持独立,不依附于东林党。崇祯帝即位后,范景文得到重用,但因曾为黄道周求情而一度被削职为民。崇祯十七年二月,他以工部尚书身份入阁,成为东阁大学士。北京城破当日,范景文欲入宫护驾未果,最终在双塔寺旁的古井投水殉国,时年五十八岁。 二、户部尚书倪元璐 另一位位高权重的殉国大臣是户部尚书倪元璐。这位浙江上虞籍官员在天启二年(1622年)考取进士,历任南京司业、国子祭酒等职。倪元璐雅负时望,位渐通显,深得崇祯帝赏识,却因此遭到首辅温体仁的嫉妒而被罢官。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才重新起用为兵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次年又升任户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崇祯帝对其寄予厚望,五日三赐对,频繁召见商议国事。倪元璐还曾兼摄吏部事,但遭到阁臣陈演、魏藻德的排挤。城破之日,倪元璐整肃衣冠,向紫禁城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在案几上留下绝笔:南都尚可为。死,吾分也,勿以衣衾敛。暴我尸,聊志吾痛。随后从容自缢殉国,终年五十二岁。三、其他殉国大臣 除范、倪二人外,还有十八位大臣以不同方式殉国。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曾建议太子监国南京、分封二王以图后举,城破后在文天祥祠自尽;兵部右侍郎王家彦与倪元璐同科进士,城陷时跳城未死继而自缢;刑部右侍郎孟兆祥与刚中进士的儿子孟章明一同殉国,成为忠烈佳话;此外还有施邦曜、凌义渠、吴麟征、周凤翔、马世奇、刘理顺、汪伟、吴甘来、王章、陈良谟、申佳允、许直、成德、金铉等大臣,或自缢、或投井、或服毒,以各种方式践行了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明史》对此评价道:景文等树义烈于千秋,荷褒扬于兴代,名与日月争光,这些忠臣的壮烈事迹,永远铭刻在青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