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6月,重庆军委会作出重要调整,将新编十一军的番号正式变更为第五军。 这支部队是当时国民党军队中唯一一支全机械化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因此成为军中的焦点。尽管番号变更,但军长仍由徐庭瑶担任,他同时兼任军委会军训部的“装甲总监”。不过,由于徐庭瑶年事已高,实际军务多由副军长杜聿明负责。徐庭瑶有意培养杜聿明接班,并积极推动他接任军长一职,为交接做准备。
然而,杜聿明的晋升之路并不顺利。 尽管他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但资历尚浅,升迁速度较慢。此前,他刚从二百师师长升任副军长不久,若想直接担任主力军军长,在国民党军讲究论资排辈的环境下,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杜聿明在军中的影响力有限,蒋介石对他也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徐庭瑶的推荐虽然得到一定重视,但并未完全打消蒋介石的顾虑。
第五军军长职位空缺后,立刻引发多方争夺。 这支部队装备先进,若能执掌此军,不仅能获得蒋介石的青睐,还能大幅提升个人地位。不久,军委会传出消息,拟由关麟征兼任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得知后十分焦虑,立即找到徐庭瑶商议对策,甚至表示若关麟征上任,自己将不得不离开第五军。
杜聿明与关麟征的恩怨由来已久。 两人同为陕西人,关麟征来自户县(今西安鄠邑区),杜聿明则是米脂人。早年,他们曾在徐庭瑶的17军共事,关麟征任25师师长,杜聿明和张耀明则分别担任该师的两个旅长。三人既是同乡,又是黄埔一期同学,表面关系密切,实则暗藏竞争。
张耀明与关麟征关系紧密,长期追随其后。 关麟征多次推荐张耀明接替自己的职务,包括25师师长、52军军长,甚至后来的黄埔军校校长。相比之下,杜聿明与关麟征关系不睦,在25师处境尴尬。一次,25师副师长职位空缺,关麟征推荐张耀明,但徐庭瑶却任命了杜聿明,引发关麟征强烈不满。
杜聿明在副师长任上积极练兵,却屡遭关麟征干涉。 他主张严格训练,要求士兵完成20公里越野,而关麟征却下令缩短为10公里。类似的干预使杜聿明威信受损,部分军官甚至不再听从他的指挥。尽管关麟征本人也重视训练,但他对杜聿明的打压更多是出于个人矛盾。
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5师奉命支援古北口,关麟征在战斗中重伤,杜聿明临时代替指挥,率部血战两日,最终由第2师接防。然而,战后南京政府颁发“青天白日勋章”时,关麟征和张耀明均获殊荣,杜聿明却未受表彰,令他深感不公。
此后,杜聿明选择离开一线,前往南京军校进修。 关于他的动机,有两种说法:一是借助徐庭瑶的关系避开关麟征,二是关麟征主动推荐。无论如何,这次进修成为他军旅生涯的转折点。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出任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团长,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国民党军首个机械化师——二百师。
1939年,二百师扩编为新编十一军,杜聿明在徐庭瑶的力荐下升任军长。 徐庭瑶四处活动,向何应钦、白崇禧等高层推荐杜聿明。尽管关麟征一度成为障碍,但最终蒋介石未采纳其任命,杜聿明顺利执掌第五军。可以说,没有徐庭瑶的鼎力支持,杜聿明很难实现这一跃升。
杜聿明的晋升过程充满波折,但也为王耀武创造了机会。 在俞济时调离后,王耀武接任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成功并非偶然,若非徐庭瑶和白崇禧的全力推动,结局可能截然不同。正如古语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徐庭瑶在杜聿明的军旅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