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真实故事——汉朝公主远嫁波斯途中怀孕生子,最终在当地建立国家的传说。这个看似神话般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塔吉克族的历史渊源。这个动人的传说不仅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更见证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56个民族中,塔吉克族和俄罗斯族因其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征而显得与众不同。但与近代才迁入中国的俄罗斯族不同,塔吉克族在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书》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时期,塔吉克族的祖先就已经在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小王国。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个族群以朅盘陀为国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朅盘陀国的历史记载相当丰富。《新唐书》中提到,朅盘陀的国王原本来自西域大国疏勒国,而疏勒国的王族姓裴。唐代高僧慧超在《往五天竺国传》中更具体地记载了朅盘陀王名为裴星。这些记载表明,朅盘陀国的王室极可能源自疏勒国的王族。这一推论在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书中明确指出朅盘陀人的语言文字与疏勒国基本相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唐西域记》中还记载了朅盘陀王室的传奇起源。书中提到,朅盘陀王自称汉日天种,其王室的始祖母是来自中原的汉人。这个记载与开头的汉朝公主传说完美呼应。汉日天种这个称号中,汉指代汉人,即传说中的汉朝公主;日则代表太阳,反映了古代东伊朗人对太阳神的崇拜。通过这个传说可以推断,朅盘陀王室很可能是东伊朗人与汉族公主的后裔。
从地理上看,朅盘陀国位于葱岭要冲,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这个王国存在了长达500年之久,直到唐朝开元年间,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朅盘陀国在国王裴星的率领下归顺吐蕃。后来随着唐朝势力的西进,帕米尔高原地区又归入大唐葱岭守捉的管辖范围。
历史车轮继续向前,到了宋元时期,塔什库尔干地区开始被称为色勒库尔,朅盘陀的后裔也随之被称为色勒库尔人。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这片土地先后归属于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和东察合台汗国。这些历史变迁不仅记录了塔吉克族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