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喝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他们能豪饮数坛却不醉?
如今刷手机时,经常能看到各种古人饮酒的精彩故事。在影视剧和小说里,古人的酒量总是大得惊人,特别是那些英雄好汉,动辄以坛为单位豪饮,却还能保持清醒。相比之下,即便是现代的酒量高手,在古人面前也相形见绌。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人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饮酒秘诀?
最经典的例子要数《水浒传》里武松三碗不过岗的故事。书中描写武松连喝18碗酒后,还能在景阳冈上赤手空拳打老虎。更神奇的是,醉酒的武松居然能清楚听到老虎的吼声。这让人不禁怀疑:他喝的是酒还是水?其实,这些情节大多是文学创作的艺术夸张。要是让武松喝现代的高度白酒,恐怕两杯下肚就要醉得不省人事了。
经过考证,古人日常饮用的主要是黄酒和米酒。这两种酒都以稻米为原料,酿造工艺也差不多,主要区别在于存放时间:黄酒是陈酿,米酒则是新酒。与现代白酒相比,它们有本质区别。黄酒和米酒属于发酵酒,而白酒是蒸馏酒。关键区别在于,黄酒和米酒没有经过蒸馏工序,酒精含量普遍较低,一般不超过20度,比现在的低度白酒还要淡。
现代白酒则完全不同。它是通过高温蒸馏提纯的,酒精度数要高得多。刚蒸馏出来的原浆酒能达到60-70度,有些高档白酒甚至超过90度。虽然现在市面上的白酒都经过降度处理,大多在60度以下,但比起古人的黄酒、米酒,度数还是高出不少。所以说,古人喝的酒和现代白酒根本不是一个概念。这就是为什么古人看似酒量惊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喝的酒度数低。
有人可能会问:元朝不是已经有蒸馏技术了吗?确实,元朝时蒸馏技术有所发展,但远不如现代技术成熟。而且当时白酒并不普及,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主要还是喝黄酒或米酒。很多人喝的都是自家酿的土酒,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自酿酒杂质多、度数低,能超过10度的都算好酒了。
所以说,古人能豪饮数坛不醉,主要是因为当时酒的度数普遍偏低。至于那些传说中的千杯不醉,大多是文学作品的夸张描写。其实古人也知道酗酒的危害,很多朝代都颁布过禁酒令,就是为了防止人们饮酒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