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充满迷雾与诡谲的历史时期,至今仍有许多未解的谜团笼罩着那段岁月。其中,关于崔湜这个复杂多面的人物,以及他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更是令后世史家争论不休。在先天二年(713年)那个炎热的七月,一场足以改变大唐命运的密谈正在宫中悄然进行。
时任中书令的崔湜接到唐玄宗的紧急召见,匆匆赶往皇宫。他的弟弟崔涤,这位向来以敏锐著称的文人,在兄长临行前紧紧拉住他的衣袖,神色凝重地再三叮嘱:兄长此去务必谨记,无论陛下问及何事,都要据实以告,切莫有所隐瞒。崔涤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他深知此刻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当时的政局确实波谲云诡。虽然李隆基已经登基称帝,但朝政大权仍被太上皇李旦牢牢掌控。更令人忧心的是,曾经与李隆基并肩作战的姑姑太平公主,如今已与他势同水火。这位继承了母亲武则天政治手腕的公主,竟公然在上朝途中拦截朝中重臣,威逼利诱他们向太上皇进言废黜李隆基。
当时朝中七位宰相,竟有四位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其中就包括位高权重的中书令崔湜。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崔湜与李隆基之间其实有着深厚的私交。这段情谊要追溯到李隆基尚为藩王之时,当时他与崔氏三兄弟比邻而居,常常把酒言欢,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提到的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暗指崔湜的弟弟崔涤的府邸。诗中提到的岐王李隆范和崔涤,都是李隆基最亲近的挚友。当年在长安城中,岐王府和崔九堂是文人雅士云集的场所,诗仙李白、乐圣李龟年等名流都是座上常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崔涤与李隆基的特殊情谊。在景龙二年,李隆基赴任潞州别驾时,满朝文武都只送到城门便止步,唯有崔涤一路相随,直至华州才依依惜别。更令人称奇的是,崔涤在李隆基面前可以不行避席之礼——这在当时是极为失仪的举动。即便李隆基登基后,崔涤依然可以毫无顾忌地与他谈笑风生,有时酒后失言泄露宫闱秘事,李隆基也只是在他笏板上题写慎密二字以示提醒,从不真正怪罪。
相比之下,崔湜与李隆基的交情虽不如崔涤那般亲密无间,但也算得上是知交好友。因此,当李隆基面临太平公主的逼宫危机时,第一个想到的商议对象就是崔湜。在这次密谈中,李隆基毫不掩饰地提出了铲除太平公主党羽的计划,点名要除掉萧至忠、窦怀贞、岑羲三位宰相。令人玩味的是,这三人与崔湜同为太平公主一手提拔的心腹,李隆基却唯独对崔湜推心置腹,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然而崔湜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仅没有如实禀报太平公主的阴谋,反而闪烁其词,问对失旨,这让李隆基大失所望。因此在先天之变平定后,李隆基将崔湜流放岭南。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公主的其他三位心腹都被处死,唯独崔湜得以保全性命,这引起了朝野诸多猜测。当时一同被处死的宗室子弟李晋就愤愤不平地喊冤:崔湜才是主谋,为何我遭斩首他却只被流放?
这背后的真相令人不寒而栗。原来崔湜表面上效忠太平公主,暗地里交好李隆基,实际上他始终是太平公主最信任的心腹。这个政治变色龙戴着双重面具,将两位当权者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若揭开他的层层伪装,恐怕连最精明的政客都会惊骇不已:这个深不可测的政客,究竟效忠于谁?
崔湜的政治生涯堪称传奇。他出身名门望族博陵崔氏,祖父崔仁师是贞观名相,父亲崔挹官至户部尚书。崔湜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2首。二十出头就高中进士,从此平步青云。在武则天退位后的动荡岁月里,他如同政治舞台上的不倒翁,无论谁主政都能扶摇直上。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短短八年间爆发四次宫廷巨变,无数权贵朝不保夕。上官婉儿等政治明星相继陨落,唯独崔湜始终屹立不倒。他的生存秘诀就是变脸:先受武则天提拔,后依附张柬之,再出卖恩主投靠武三思,又攀附上官婉儿,最后投入太平公主阵营。每一次政治风向转变,他都能精准地改换门庭。
崔湜与上官婉儿的特殊关系尤其值得玩味。这位才貌双全的美男子很快就成为上官昭容的入幕之宾。在唐代开放的宫廷文化中,这种关系并不罕见。在上官婉儿的鼎力相助下,崔湜仅用两年就登上了宰相之位。即便后来因受贿被贬,也在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运作下迅速官复原职。
李隆基诛杀上官婉儿后,崔湜一度被贬华州。但不出一年,他又在太平公主的提携下重返中枢,出任宰相。更令人称奇的是,李隆基登基后,竟不计前嫌地提拔他为中书令,位列宰相之首。这种左右逢源的政治手腕,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崔湜最终为自己的政治投机付出了惨重代价。在太平公主指使下,他密谋在皇帝汤药中下毒。此事败露后,李隆基震怒,将流放途中的崔湜赐死,时年42岁。若非这个致命错误,以李隆基念旧的性格,崔湜很可能再次东山再起。
李隆基对崔湜的宽容并非没有缘由。首先,他极为重视与崔氏兄弟的少年情谊;其次,博陵崔氏作为五姓七望之一的顶级门阀,在政治上举足轻重;再者,在那个政局混沌的年代,朝臣们普遍首鼠两端,很难简单以忠奸论人。即便精明如李隆基,也难以完全洞悉崔湜的多重面目。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启示: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人性的复杂远超想象。崔湜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当我们试图评判历史人物时,或许应该多一分理解,少一些武断。毕竟,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叙事,而是充满灰色地带的复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