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晚年时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国民党高级将领里,有几位是我的老朋友。这里提到的国民党将领,并不是指蒋介石那样的顽固派,而是指那些从国民党阵营转向支持共产党的爱国将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民党左派领袖张治中。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将领,张治中却始终心系民族大义。他先后三次前往延安,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共产党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1945年重庆谈判结束后,为确保毛主席安全返回延安,他亲自陪同毛主席乘坐专机。这段经历,成为国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
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期间,张治中作为国民党和谈代表再次与共产党接触。谈判破裂后,他毅然选择留在北平。毛主席曾风趣地评价他:张治中这个人啊,专门做善事,做了不少好事。那么,这位传奇将领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为何会三次造访延安呢?
1890年,张治中出生在安徽巢县一个贫苦家庭。年幼时只读过几年私塾,十几岁就开始为生计奔波。他当过店铺学徒,也做过候补警察,尝尽了人间冷暖。辛亥革命爆发后,热血青年张治中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队伍。
1917年,面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发起护法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张治中从一名普通连长迅速成长为桂军军校参谋长。在国民党军队任职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内心充满忧虑,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张治中深受启发。为了深入了解这场革命,他多次辞去军职前往上海。在那里,他结识了陈独秀等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经常与他们探讨革命理论。同时,他还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俄语,师从著名革命家瞿秋白。
1924年,为支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张治中出任黄埔军校军官团团长。在此期间,他与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建立了深厚友谊。通过与周恩来的深入交流,他对共产党的革命理想产生了强烈共鸣。虽然最终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始终保持着进步立场,在白色恐怖时期多次保护国民党内的左派人士。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治中陷入了两难境地。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不得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但内心对反共政策充满抵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坚决支持团结抗日,反对剿共政策,成为蒋介石亲信中少有的对共产党持友好态度的将领。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容忍张治中的亲共倾向,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从战略层面考虑,蒋介石将张治中视为一张和谈牌,为日后可能的国共和谈留有余地;其次,张治中曾在1939年的一次空袭中冒死保护蒋介石,这份救命之恩让蒋难以对他痛下杀手;最后,张治中处事圆融,善于把握分寸,很少触怒蒋介石。
1945年重庆谈判前夕,蒋介石向毛主席发出邀请。考虑到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毛主席决定亲赴重庆。在谈判筹备过程中,张治中积极参与安保工作安排,特别是对毛主席的安全保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最终确保了毛主席此行的安全。
这场历时40多天的谈判虽然因蒋介石缺乏诚意未能达成全面协议,但张治中在促进双方沟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9月29日,周恩来专程拜访张治中,商讨毛主席返程事宜。张治中郑重承诺将全力保障毛主席安全,并亲自护送其返回延安。
10月8日,蒋介石终于同意由张治中陪同毛主席返延。三天后,在张治中的护送下,毛主席安全抵达延安。次日临别时,毛主席在机场与张治中亲切话别,高度赞扬他为和平付出的努力。
1946年,张治中出任军事调停小组成员,与周恩来、美国特使马歇尔共同参与国共调停工作。回忆起与毛主席的交往,张治中曾幽默地说:当年刘关张三顾茅庐,我可是三顾延安啊!正是通过这三次延安之行,让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