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渭水之盟与颉利可汗的结局 公元626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唐朝都城长安。面对强敌,唐太宗李世民以智谋化解危机,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河畔缔结盟约,史称“渭水之盟”。然而这一和平并未持续太久。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大败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被俘,随后被押送至长安。他在长安度过了最后几年,于贞观八年(634年)去世,唐朝追封他为归义王,谥号“荒”。 颉利可汗的子嗣之谜 关于颉利可汗的儿子,史书记载较为模糊,但通过出土墓志可以确认他至少有四个儿子。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归顺唐朝,有的流亡异域,展现了突厥贵族在唐朝统治下的不同境遇。 1. 孝子迭罗之:以仁心感动唐太宗 迭罗之(又名叠罗支)是颉利可汗之子,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东突厥灭亡时,他与父亲失散,最终被唐军俘获,送往长安。《新唐书》记载,迭罗之性格敦厚孝顺。当时,颉利可汗的家眷在长安享有朝廷供给,但他的生母因晚到未能获得配给。迭罗之便将自己的肉食省下来给母亲。唐太宗得知后深受感动,感叹道:“仁孝不分华夷!”随即下令额外赏赐,确保其母也能得到肉食供应。这一细节展现了唐朝对归顺异族首领的宽容政策。 2. 阿史那婆罗门:早逝的禁军将领 根据墓志铭记载,阿史那婆罗门是颉利可汗(唐朝封为归义荒王)的儿子,可能是幼子。他约二十岁加入唐朝禁军,最终官至右屯卫郎将。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长久,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他在任上去世,年仅三十余岁。死后被追赠为那州诸军事、那州刺史,可见唐朝对突厥贵族后裔的优待。 3. 阿史那特勤:家族传承的关键人物 武则天时期,一位名叫阿史那感德的冠军大将军的墓志铭提到,他的曾祖是颉利可汗,祖父名为阿史那特勤。虽然史书对特勤的事迹未有详载,但这一家族世系表明,颉利可汗的后裔在唐朝仍有一定影响力,甚至有人跻身高位。 4. 阿史那染:神秘的可汗驸马 另一块墓志铭显示,颉利可汗还有一个儿子名叫阿史那染,并曾娶可汗之女为妻(可能是西突厥或回纥的公主)。不过,唐朝史料中并未记载他的具体事迹,其生平仍是一个谜。结语:突厥贵族在唐的生存之道 从这些零散的记载可以看出,尽管东突厥灭亡,颉利可汗的后代并未受到唐朝的迫害,反而凭借归顺和才能,在唐朝的军事与政治体系中谋得一席之地。无论是迭罗之的孝行得到皇帝嘉奖,还是阿史那婆罗门、阿史那感德等人的仕途,都反映了唐朝对归附异族采取怀柔政策,使得突厥贵族得以在唐帝国中延续家族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