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最为惊心动魄的战役,莫过于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的生死对决。这场战役爆发前,在山东六国中唯有赵国尚能在军事实力上与强秦抗衡。然而长平一役的惨痛失利,彻底粉碎了赵国阻挡秦国东进的最后屏障,为秦国日后横扫六国扫清了道路。作为战败方的赵国,其主帅赵括自然难辞其咎,两千年来一直被后人诟病为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但我们在指责赵括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其实在赵括接手之前,老将廉颇早已为这场败局埋下了祸根。
这一论断的根据在于,早在公元前260年战役初期,当秦将王龁率军进犯长平之时,奉命迎敌的廉颇就未能取得优势。在初次交锋中,赵军不仅折损了一名裨将,却仅仅击伤了秦军的侦察部队。两个月后的大规模会战中,廉颇再次败北,不仅丢失了前沿阵地,连都尉城和故谷城这两处战略要地也相继沦陷。面对节节败退的局势,廉颇决定改变策略,依托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企图以持久战拖垮秦军。然而这一战略部署显然为时过早,未能充分考虑到赵国的实际承受能力。
令人意外的是,最先失去耐心的并非秦军,而是坐镇后方的赵孝成王。加之秦国丞相范雎成功实施反间计,导致赵国朝堂内部分裂,最终促使主张速战速决的年轻将领赵括接掌帅印。值得注意的是,在赵括上任前,秦赵双方已在长平对峙长达三年之久,两国都承受着巨大的战争消耗。为此,秦昭襄王也不敢掉以轻心,在赵国换帅之际秘密调遣了战神白起亲临前线。显然,初出茅庐的赵括完全不是身经百战的白起的对手。但除了将领能力的差距外,秦赵两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悬殊才是决定胜负的根本因素。
战前的秦国已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强国,其军事实力的背后是雄厚的经济支撑。自秦孝公推行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就逐步转型为一台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全国上下以耕战为本,所有生产活动都服务于战争需要。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已掌控了关中平原、汉中盆地、巴蜀粮仓以及河西走廊等众多富庶之地。反观赵国,其疆域多处于贫瘠山地,无论是耕地面积还是粮食产量都远逊于秦国,这种先天不足在持久战中显得尤为致命。
古语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始终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廉颇虽然通过固守策略避免了赵军的速败,但三年对峙不仅未能取得战果,反而耗尽了赵国本就匮乏的粮草储备。更糟糕的是,原本可能施以援手的齐、楚两国选择袖手旁观,迫使陷入绝境的赵王不得不孤注一掷,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赵括的主动出击上。为更形象地说明这一困局,我们可以将当时的赵国比作一个家境优渥却罹患癌症的病人:廉颇和赵括如同两位主治医师,赵王则是病人家属,而秦国就是肆虐的癌细胞。
赵王的决策失误如同导致癌症的诱因,他首先请来了经验丰富的廉颇大夫。此时的赵国尚处癌症早期,廉颇决定采取手术治疗。然而开刀后才发现手术难度超出预期,在勉强保住患者性命后转为保守治疗。经过三年的药物调理,病情已恶化至晚期,而此时赵王表示家财耗尽,执意要再次手术一搏。面对这个高风险的决定,廉颇坦言无能为力,赵王只得将希望寄托在年轻气盛的赵括身上,让这位缺乏实战经验的外科医生执刀最后一搏。这个比喻生动展现了当时赵国面临的绝境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