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堪称传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名臣年轻时也曾是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正是他后来的自我约束与改变,才成就了辉煌的人生。那么,他究竟是如何战胜内心欲望的?为何他的方法让后人觉得难以效仿?
曾国藩的起点并不高。在晚清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像他这样出身寒门的学子想要出人头地可谓难上加难。当时民间流传着一砖砸倒三个落第秀才的说法,足见像他这样的读书人何其多。
在那个年代,读书做官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贫困家庭往往连温饱都难以解决,更别提供孩子读书了。许多人家只能望而却步,选择让孩子早早务农谋生。
曾家虽不富裕,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曾国藩的祖父虽目不识丁,却因早年吃过不识字的亏——曾因不懂文书而损失家产,这让他格外重视子孙的教育。老人辛勤耕作重振家业后,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孙身上。
曾国藩的父亲考中秀才后便止步不前,在乡里开私塾教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曾国藩从小耳濡目染,五岁启蒙,六岁入私塾,十五岁就考取了童生资格。
七年后的院试中,曾国藩顺利考取秀才。虽然这个进度不算突出,但第二年他就考中举人,让祖父欣喜若狂。进京赶考前,他兑现了与青梅竹马欧阳氏的婚约,带着新婚妻子一同北上。
然而初到京城的曾国藩失去了家人监督,开始放纵自己。他整日与妻子厮守,荒废学业,结果首次会试便名落孙山。痛定思痛后,他决定专心备考,将妻儿送回老家。这既是为了专心读书,也因经济拮据——他只能住进免费的长沙会馆。
但独居的曾国藩又陷入了新的诱惑。他开始流连八大胡同的风月场所,沉迷一位青楼女子,导致学业再度荒废,甚至因纵欲过度大病一场。次年恩科考试,自然又以失败告终。
这次惨痛教训让曾国藩彻底醒悟。他开始用两种方法修身:一是培养书法、绘画等雅趣转移注意力;二是坚持写日记反省,每当欲念萌动就严厉自责。经过三年苦修,他终于考中进士,开启仕途,最终成为晚清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