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4月的一个清晨,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贤约中将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军步履匆匆地走下舷梯,连军装上的风尘都来不及掸去,就立即驱车直奔广州市教育局。令人意外的是,他甚至连广州军区招待所都未曾停留片刻,这种反常的举动让随行人员都感到困惑不解。究竟是什么紧急事务,让这位开国中将如此心急如焚?
事情的源头要追溯到第一军医大学的搬迁问题。1970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第一军医大学从湖南长沙整体迁至广州,临时安置在因故停办的暨南大学原校址。这座位于广州石牌地区的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善,为军医大学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到了1975年,学校管理体制调整,由广州军区移交总后勤部直接管辖。这一看似平常的行政调整,却在三年后引发了一场始料未及的危机。
1978年初春,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暨南大学办学。这所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倡议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即将重新招生。广州市政府随即向总后勤部发出正式公函,要求在一个月内腾空暨南大学所有校舍。这个突如其来的要求让总后勤部措手不及——第一军医大学数千名师生员工的安置问题顿时成为燃眉之急。
张贤约中将临危受命,肩负起协调解决这一难题的重任。这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深知任务艰巨:一方面,他希望能征用广州市区土地建设新校区,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城区土地早已寸土寸金,谈判陷入僵局;另一方面,他多次与广州市政府协商临时安置方案,但进展缓慢。连续数日的奔波劳碌让这位老将军疲惫不堪,眉宇间写满了焦虑。
当天深夜,张贤约终于来到广州军区招待所。推开房门时,他惊讶地发现老战友、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早已在会客厅等候。两位老战友久别重逢,许世友热情地迎上前来,两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紧紧相握。简单的晚餐过后,许世友特意来到张贤约的房间叙旧。在昏黄的台灯下,张贤约终于卸下心防,将连日来的困扰和盘托出。说到与广州市政府的艰难谈判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也不禁流露出罕见的沮丧神情。
许世友静静地听完,突然爽朗大笑,用力拍了拍老战友的肩膀:老张啊,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点小事,不值得愁白了头!张贤约苦笑着摇头:老许,这次真是火烧眉毛了。几千师生等着安置,时间不等人啊。
次日清晨,当张贤约还在为校址问题辗转反侧时,许世友却显得胸有成竹。早餐过后,他神秘地对张贤约说:走,老伙计,我带你去看个地方。张贤约推辞道:都什么时候了,哪有闲心散步?但在许世友的坚持下,两人还是乘车来到了市区东北郊的麒麟岗——这里是广州军区教导队的驻地。
当吉普车停在一片开阔的场地前时,张贤约疑惑地下车问道:老许,你这是?许世友豪迈地一挥手:怎么样?把第一军医大学迁到这里如何?张贤约闻言一怔,随即激动地握住许世友的手:老许!你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许世友动情地说:昨晚我们连夜研究,决定把这块地给你们做校址,报告已经上报军委了。当年你在百丈关救我一命,今天我许世友割肉相报!两位老将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这段感人至深的战友情谊要追溯到1934年11月的川陕根据地。当时红四方面军在名山县百丈关陷入敌军重围,许世友率领的一个团被敌人九个团包围,形势万分凶险。千钧一发之际,时任交通队队长的张贤约带着百余名毫无作战经验的勤务人员赶来救援。他亲自端起机枪冲锋在前,用身体为战友们杀出一条血路。在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张贤约身负重伤,险些牺牲。正是这段生死与共的革命情谊,让两位将军在四十多年后依然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