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秦代刻石终认定,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催化剂
迪丽瓦拉
2025-10-06 06:31:33
0

过去几个月,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采药昆仑”刻石,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9月15日,据新华社报道,国家文物局安排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工作专班,调集石质文物保护、秦汉考古、古文字学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这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矗立河源,补史之缺,意义重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这块12行37字秦篆风格的刻石,经过一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学术讨论,算是有了定名,也给争论暂时画上了句号。

青海“昆仑刻石”所在位置。每日经济新闻图

秦代刻石重新回到国人视线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代石刻历尽沧桑,石体残毁,文辞漫灭。幸好《史记》著录了其中的六篇,即《泰山石刻》《琅邪石刻》《之罘石刻》《东观石刻》《碣石石刻》《会稽石刻》,而《峄山石刻》则于宋代出现,这就是学界常说的秦始皇在巡幸关东后留下的七篇石刻。

不过,司马迁并未全部收录秦始皇所刻石文,也没有说秦始皇所刻之石究竟有几块,又是出于何人之手,致使魏晋以下,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一千多年后,秦代刻石又重新回到国人的视线。千年的寂寥中,它历经风雨剥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人们为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进行了多方探索考证,此次定名的“尕日塘秦刻石”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块刻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率先提出“昆仑实证说”,认为刻石中“陯翳”的古音拟测与“昆仑”存在语音对应关系,结合《史记》中秦始皇遣使求仙药的记载,将石刻定位为秦代探索河源与昆仑神话的实物证据。这一观点迅速获得部分学者响应,但也立即遭遇严峻挑战。

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院长曲安京就指出,刻石中“皇帝”称谓存在时间悖论。直至复旦大学刘钊在“古文字微刊”公众号发表文章,通过高清图像重新释读,确认纪年应为“卅七年”,与饶尚宽《春秋战国秦汉朔闰表》中秦始皇三十七年三月初二己卯的记载完全吻合,才化解了历日矛盾。

随后,北京大学董珊在今年8月《金石研究》特刊中又聚焦“皇”字写法,指出刻石中“皇”字短横与边框相接,违背了里耶秦简《更名方》规定的秦代标准写法。对此,刘钊以龙岗秦简、国家博物馆藏始皇诏铜权等实物为证,提出秦代文字存在“官方规范与民间实践并行”的现象,非诏书类文书未必严格执行字形规定。

北京大学辛德勇教授发文《高度怀疑乃今人伪刻——石刻造假新高度》,直言铭文存在年代悖论;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也在微博质疑,“秦代方士为何寒冬赴河源采药?”清华大学刘绍刚认为石刻章法无纵横界格,不符合秦代官方刻石的庄严范式,也怀疑存在后世仿造可能;北京体育大学衣雪峰副教授进一步指出,石刻字体混用了秦简、秦印甚至东汉碑刻风格,缺乏统一的时代特征。

而杭州师范大学丁万里副教授则提出“因石赋形”的解读,认为高原刻石的随意性恰恰体现了实用记录性质,不应以泰山刻石的标准苛求边疆文书。这些质疑与辩驳,促使《光明日报》推出“秦刻石断代小课堂”,用通俗语言解释“历法验证原理”,科技考古专家更在抖音直播“刻痕显微镜观察”,展示秦代“U型”凿痕与现代“V型”工具的区别。

这场大讨论,在社交媒体上也颇为激烈。有网友质疑“秦代车辆如何抵达海拔4300米的河源地区”,考古队通过公布刻石周边发现的秦代车马器残件回应,推测当时可能通过牦牛队运输、高原适应性休整等方式完成短途科考。

可以说,昆仑刻石的发现引发了秦汉史学界、考古学界与古文字学界的激烈辩论,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学术争鸣场域,甚至突破学术圈层,形成全民参与的历史认知讨论热潮。

青海“昆仑刻石”实物。每日经济新闻图

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实践

这场由一块高原刻石引发的全民讨论,最终演变为展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复杂性的典型案例。争议本身已经超越石刻真伪的判断,成为公众参与历史建构、学界反思研究方法、管理者探索保护路径的难得契机。

从这场讨论中可以看出,学术争鸣是活跃学术气氛、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一环,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催化剂,也是判别“真科学”“赝科学”“伪科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国际公认的学术判断与评价的公正方式。学术争鸣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元观点的碰撞打破认知盲区,推动研究从初步推断走向严谨实证。

而且,尕日塘刻石的争议超越了单一学科范畴,倒逼秦汉史、古文字学、科技考古、环境史等领域跨界合作,形成了“问题导向型”的多学科研究模式。更难得的是,尕日塘刻石的争议并不只局限于学术圈,而是通过媒体传播转化为公共历史教育的契机,推动公众对考古研究的认知从“神秘发现”转向“严谨探索”。

整体来看,尕日塘秦刻石的学术争论,是一场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实践。它推动研究方法从单一考据走向多学科融合,学术规范从权威主导走向实证优先,公共认知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思辨,文物保护从经验主义走向科技赋能。

这场多方参与、频繁交互的大讨论,打破了历史研究的“定论思维”,让学界意识到:边疆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空白,更在于通过争议激发持续探索,而这种探索精神,正是学术进步的核心动力。

未来,随着刻石周边考古工作的深入,新的争议或许还会出现,但只要保持“开放辩论、严谨实证”的态度,这场围绕一块高原刻石的讨论,必将持续为秦汉史、边疆考古学乃至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现和启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此... 国民党内部的混乱是众所周知的,许多人认为这正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不过,有人认为这些只是客观因...
古代赫赫有名的司马家后来去哪了... 建康城外暴雨如注,公元420年的那个雨夜格外阴冷。东晋最后一位皇帝司马德文颤抖着接过侍从递来的毒酒,...
原创 被... 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真实历史中的孟获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势力范围又在哪里?让我们先来看看...
原创 朝...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朝鲜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以强硬的外交姿态闻名。这个国家给国际社会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
原创 好... 1941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彭明治率领部队成功突围日军包围圈。令人...
慈禧的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珍... 中国漫长的封建帝制时代最终在清朝画上了句点,这个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
原创 他... 周纯全:一位独眼将军的传奇人生与革命岁月 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个特殊的年代,摄影技术尚未普及,每一...
原创 《... 王都都 经云:“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案:忱,真诚。惟真诚可久远。】 经云:“惟皇上帝,降衷于下...
原创 4... 各位读者朋友,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持续收到我们推送的优质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人生堪称传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名臣年轻时也曾是个放荡不羁的纨绔子弟。...
原创 大... 康熙皇帝的子嗣众多,光是史书记载的女儿就有21位。不过皇室子女的存活率并不高,算上一位养女,最终长大...
原创 1... 张元济的传奇人生:跨越五个时代的文化巨匠 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张元济堪称一位独特的传奇人物。他...
原创 储... 清朝入主中原后,开启了近三个世纪的统治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始终是朝廷最重视的大...
原创 从... 让我们用更生动的语言,逐段重述这个历史故事: 在明朝开国时期,如果要评选最具影响力的文人学者,宋濂...
战国七雄中率先称霸的魏国,为何... 魏国早期的强盛与战略失误 魏国自魏文侯时代起,历经魏武侯至魏惠王前期,三代君主励精图治,使魏国成为战...
一段与蒙古军相伴之旅丨《弓弩与... 《弓弩与投石机:蒙古的战争艺术》 译后记 蒙古历史以其传奇性而为世人所知。蒙古人利用自己为数不多的...
原创 此... 在中国古代历史长卷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动人故事:原本针锋相对的君臣,因一方对另一方的赏识与重用,...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消失?真... 北宋覆灭的真相:杨家将为何在国难中缺席? 北宋王朝的覆灭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篇章之一。在这个...
原创 抵... 姜维北伐与曹魏名将的对抗 姜维北伐,又称“九伐中原”,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对曹魏发动的一系列军事...
原创 此... 这位历史人物竟是吕不韦的后代,他创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更在关键时刻为诸葛亮争取了重要战机 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