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据自尽后汉武帝建思子宫,是后悔了吗?3件事说明他虚情假意
迪丽瓦拉
2025-10-06 03:32:32
0

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逼自尽后,汉武帝才意识到他是冤枉的。

可是刘据已经死了,汉武帝对此毫无办法。

他只好把冤枉刘据的江充夷三族,杀了一批陷害刘据的人。

又修建了一座思子宫,顾名思义,就是思念自己冤死的儿子。

还在刘据自尽的地方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幻想着有朝一日刘据还会回来。

光看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汉武帝实在是太爱刘据了,太为刘据之死伤心了。

只不过人死不能复生,他再伤心也换不回儿子了。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翻看史书就会发现,有3件事证明,汉武帝的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作秀的成分居多。

实际上有3件事,他如果真的后悔了,真的思念儿子,不会不为刘据做。

第一件事:刘据的谥号

谥号起源于西周,而后世普遍推崇周礼。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就沿用了周朝的谥号制度,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汉朝除了皇帝之外,诸侯王、列侯也都有谥号。

例如我们总是汉武帝汉武帝地叫,汉武帝的“武”就是谥号,他的谥号全称是“孝武皇帝”。

三国演义里刘备经常介绍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指的就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

其中“中山”指的是刘胜生前的封号中山王,“靖”是刘胜死后的谥号,所以后人往往称他为中山靖王。

西汉的列侯,比较著名的就是长平侯卫青的谥号是“烈”,冠军侯霍去病的谥号是“景桓”。

然而汉武帝有生之年,从来没有给刘据定过谥号。

我们可以打开史记和汉书,一个个看汉朝皇子们的身后待遇。

刘邦的8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4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的14个儿子,全都有谥号。

汉朝皇帝的儿子没有谥号,基本上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年少早夭,还没来得及封王。例如汉文帝原配生的4个嫡子就因为过早去世没有谥号。

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比较特殊,功臣们诛杀吕氏后宣称他们不是刘盈的亲儿子,连皇室成员的身份都没有,自然也没有谥号。

二是不被承认为皇室成员。

这一点要找到例子比较难,因为汉朝皇帝每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最终都获得了谥号。

但是我们可以从刘邦儿子们的遭遇里推测出这一点。

刘邦一共有6个儿子,其中两人身后的谥号来源比较坎坷。

一个是刘邦的第五子刘恢。

吕后掌权之后,逼迫梁王刘恢娶了吕氏女。可是刘恢不喜欢吕氏女,喜欢另一个姬妾。

吕氏女一怒之下毒杀了刘恢宠爱的姬妾,刘恢为此殉情自尽。

吕后认为刘恢为一个女人殉情,“无思奉宗庙礼”,没有资格再当汉朝的诸侯王了,追废了他的诸侯国,并没有给他谥号。

相当于是把他逐出皇室了。

直到刘恢的四哥汉文帝继位之后,才给他上了“恭”这个谥号。

另一个是刘邦的第七子刘长。

他是因为造反被废了王号的,按理说死后也不该有谥号了。

但是他死后天下议论纷纷,说汉文帝容不下自己的兄弟。

汉文帝为了平息舆论,恢复了他的诸侯王身份,给他上谥号为“厉”。

通过刘恢和刘长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朝,皇帝成年的儿子没有谥号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

他们一度没有谥号,就是因为他们被视为罪人,不配做刘家的儿子了。

要知道,就连刘邦的三子刘如意,被吕后毒杀于龙床之上,都是有“隐”这个谥号的。

汉景帝刘启的第一任太子刘荣,在被废后又被汉景帝找茬问罪逼自尽了,但他也是有谥号的,谥号是“闵”。

哪怕是一个不好的谥号,那也是诸侯王的名分,是正经的刘家皇族。

而汉武帝有生之年,没有给刘据定过谥号。刘据大名鼎鼎的“戾太子”这个谥号,是汉宣帝继位之后上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汉武帝要么没把刘据的身后名当回事,要么打心底里觉得刘据就不配当他刘彻的儿子,不算是皇族成员。

汉昭帝时期发生了两件事,足以证明刘据在朝廷的眼里,就是一个罪人。

一是汉昭帝在位期间,长安突然来了个自称是刘据的人,一时间人心浮动,无人知他是真是假。

这时候京兆尹隽不疑说,刘据得罪了先帝汉武帝,如果这个人是真的那也不过是罪人来自投罗网。

把这个人投进了监狱。

二是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到了娶妻的年龄,一直照顾他的掖庭令张贺想把孙女嫁给他,被弟弟右将军张安世警告:你不要和罪人的后代牵扯太深!

这两件记载在汉书里的事,都可以说明,当时的刘据就是被朝廷视为罪人,汉武帝根本没实质性为他平反过。

第二件事:刘据的园邑

刘据的孙子汉宣帝继位后,下诏说了一句话: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看到园邑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但是如果换个说法,陵邑,熟悉汉朝的朋友可能就会恍然大悟。

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削弱豪强,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强行迁移关东豪强到他的陵墓长陵居住。

一来是迁移豪强,加强朝廷对豪强的控制。

二来是增加长安周边的人口,让长安城更繁华。

三来是可以有人侍奉死去的皇帝,毕竟汉朝讲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要像侍奉活人一样侍奉死人。

皇帝的陵墓周边有人居住并守着,叫做陵邑。

诸侯王的墓周边自然也要有人居住或守着,一般就叫做园邑。

园邑是汉朝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陵墓的安全、祭拜事务等。

正常来说诸侯王去世了,皇帝都要为其安排园邑。

史书记载当中也有不少列侯去世了,皇帝安排园邑的,例如汉文帝在位期间,为薄太后去世的父亲安排了300户园邑。

可是刘据去世之后,汉武帝非但没有为刘据安排园邑,连“岁时祠”都没有。

岁时祠是汉朝在特定的节日要向祭拜死去的人并进献时令食物等物。

前文说过,汉朝事死如事生,他们是真的相信死去的人能享受到这些东西。

汉武帝更是无比迷信,把自己的茂陵建得无比豪华,就是为了去世之后还能在地下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既不给刘据安排园邑,也不给刘据安排岁时祠,不得不说非常无情。

第三件事:刘据的孙子

如果说汉武帝没有为刘据安排谥号和园邑,还能找到解释的理由。

例如无论是谥号,还是园邑,都是要有对应的身份的,刘据是以皇太子,还是诸侯王,还是列侯的身份追谥并安排园邑呢。

如果仍以皇太子的身份安排,那刘据巫蛊之祸虽说是冤枉的,但也实打实造反了,难道汉武帝要向天下宣称造反无罪,造反的太子依然是太子吗?

如果以诸侯王或者列侯的身份安排,汉武帝可能又觉得这是身份降格,刘据在他心目中依然是太子,而不该降级为诸侯王或列侯。

这些解释虽然勉强,但是好歹还能找补一下汉武帝或许不是那么无情,或许有苦衷。

但是有一件事实在是无法找补,只能说明汉武帝根本没有真心后悔逼死刘据了。

那就是汉武帝对刘病已的态度。

巫蛊之祸牵连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刘据本人,都被逼自尽。

刘据的妻子、儿子、儿媳,全都被牵连而死。

刘据全家剩下的人,除了汉武帝之外,就只有巫蛊之祸前几个月刚刚出生的孙子刘病已了。

正常情况下,如果汉武帝真的对刘据之死悔恨不已,他会做什么呢?

不应该是建思子宫,也不应该是建归来望思之台,而是应该赶紧查一查,刘据还有没有家人活着,如果有的话赶紧好好抚养。

然而实际上的刘病已,在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投进了监狱。

以汉朝的医疗水平,哪怕是一个千娇百宠长大的孩子,都很容易夭折,更别提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了。

可以说,刘病已进了监狱之后,活下来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

实际上监狱里的刘病已,也差点夭折。

还好追查巫蛊之祸的丙吉同情刘据,发现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在监狱里之后,对刘病已格外照顾。

丙吉还特地给刘病已安排了宽敞的监房,找了两个年轻的女囚犯专门照顾刘病已。

要不是有丙吉的重点照顾,刘病已可就真的夭折了。

而刘病已在监狱里艰难长大的这些年,汉武帝对他不闻不问。

这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汉武帝根本不关心刘据还有没有家人活着,根本没过问过,所以不知道刘病已居然没被他的人杀死。

二是汉武帝知道刘病已的存在,但是根本不关心刘据这唯一的孙子是死是活。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表明了汉武帝的冷漠无情。

更别提考虑到汉武帝对巫蛊之祸相关人的追查,加上刘病已的身份这么特殊,汉武帝不知道的可能性很小。

他大概率是任凭这个孩子自生自灭了。

刘病已一直在监狱里待到快5岁。

根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有人对汉武帝说监狱里有“天子气”。

汉武帝就派人去把这座监狱里的所有人都杀掉。

当内谒者令郭穰来到监狱的时候,丙吉死死地拦着,说监狱里有汉武帝的曾孙,刘据的亲孙子刘病已,不让郭穰动手。

郭穰等到天亮都进不了监狱,只好先回去禀告汉武帝。

汉武帝这才叹了一口气,说天意如此,下令大赦天下,不再坚持要杀监狱里的人了。

可5岁的刘病已被放出监狱之后依然无人抚养,丙吉不得不千里迢迢把刘病已送到鲁地,找到刘病已祖母史良娣的家人,刘病已这才有了归宿。

直到汉昭帝在位期间,刘病已才被接回长安抚养。

如果说前面汉武帝可能不知道刘病已在监狱里,如今知道了依然不肯抚养刘病已,那他对刘据能有多少真心的悔恨呢?

写在最后

既然汉武帝根本没有真心为逼死刘据悔恨过,那他为什么要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呢?

这可都是为了表达对刘据的思念建的呀。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汉武帝纯作秀。

巫蛊之祸的殃及范围和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刘据也证明是被冤枉的了,如果汉武帝不做点表示,难以向天下人交代。

所以他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专门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刘据的父子之情,以安抚同情刘据的人。

但是汉武帝打心底里觉得刘据不配得到他的原谅,所以既么有给刘据上谥号,也没有给刘据安排园邑,更任由刘据唯一的孙子自生自灭。

第二种可能是,汉武帝自我感动。

他可能觉得,刘据都造反了,自己作为一个皇帝能够为他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已经是退让很大,感天动地了。

至于谥号、园邑、孙子这些现实的东西,那就想都不要想。

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中统四大特务后代的现状:从默默无闻到商业巨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务一词的语义经历了复杂的演变。最...
原创 远...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据统计,中国军队...
钱江观潮丨“乡博”是春天的制造... 浙江省文物局近日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共76家博物馆入选。至此,在浙江,乡村博物馆已...
原创 总... 1978年4月的一个清晨,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贤约中将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
文明曙光——大地湾遗址史前文化... 9月15日,“文明曙光——大地湾遗址史前文化文物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拉开帷幕。杨...
宋仁宗与四位皇后的爱恨情仇,三... 宋仁宗赵祯作为北宋第四位君主,其长达四十一年的统治不仅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之一,更因其复杂的情感...
原创 韩...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王... 欧洲需要重新认识历史:王毅外长访欧传递三大关键信号 9月12日起,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开启欧洲三国之旅,...
原创 岳...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流传千古的评价,出自南宋宿敌金军之口,道出了他们对岳家军的敬畏之情。在硝烟...
马上评|秦代刻石终认定,争鸣是... 过去几个月,位于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卓让村扎陵湖北岸的“采药昆仑”刻石,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9月15日...
原创 同...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风云变幻的乱世之中,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天下霸权而展开激烈角逐。在这个...
原创 他... 在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往往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如胡宗南、何应钦等人。这些将领中...
原创 《... 《探秘临沂》系列的写作源起 杨东霞 《探秘临沂》系列文章发布后,众多朋友纷纷好奇,我们为何突然对临...
原创 宰...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僚体系等级森严,权力结构错综复杂。当一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告老还乡后,其与地方县...
在时代回响中叩问经典(新语) 查明哲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以戏剧的方式重返“存在与...
原创 晚... 引言 林则徐在其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诗句,展...
百年工运人物记丨施洋:宁死不屈... 晨读 百年工运人物记 第三期 施洋:宁死不屈的劳工律师 在武汉市武珞路繁华闹市地段,有一片宁静天地...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后周宗室仍有... 人们是否曾经深入思考过这样一个历史疑问:当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政权后,为何实力雄厚的后周宗室,虽...
原创 匈... 让我们继续沿着《中国通史》的脉络,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及其发展历程。在前两篇文章中...
原创 直... 在中国悠久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无数清正廉洁的典范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丞相晏婴以食不重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