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被逼自尽后,汉武帝才意识到他是冤枉的。
可是刘据已经死了,汉武帝对此毫无办法。
他只好把冤枉刘据的江充夷三族,杀了一批陷害刘据的人。
又修建了一座思子宫,顾名思义,就是思念自己冤死的儿子。
还在刘据自尽的地方湖县修建了一座归来望思之台,幻想着有朝一日刘据还会回来。
光看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汉武帝实在是太爱刘据了,太为刘据之死伤心了。
只不过人死不能复生,他再伤心也换不回儿子了。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们翻看史书就会发现,有3件事证明,汉武帝的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作秀的成分居多。
实际上有3件事,他如果真的后悔了,真的思念儿子,不会不为刘据做。
谥号起源于西周,而后世普遍推崇周礼。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就沿用了周朝的谥号制度,用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翻开史书就会发现,汉朝除了皇帝之外,诸侯王、列侯也都有谥号。
例如我们总是汉武帝汉武帝地叫,汉武帝的“武”就是谥号,他的谥号全称是“孝武皇帝”。
三国演义里刘备经常介绍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指的就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胜。
其中“中山”指的是刘胜生前的封号中山王,“靖”是刘胜死后的谥号,所以后人往往称他为中山靖王。
西汉的列侯,比较著名的就是长平侯卫青的谥号是“烈”,冠军侯霍去病的谥号是“景桓”。
然而汉武帝有生之年,从来没有给刘据定过谥号。
我们可以打开史记和汉书,一个个看汉朝皇子们的身后待遇。
刘邦的8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4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汉景帝刘启的14个儿子,全都有谥号。
汉朝皇帝的儿子没有谥号,基本上只有两种情况。
一是年少早夭,还没来得及封王。例如汉文帝原配生的4个嫡子就因为过早去世没有谥号。
汉惠帝刘盈的儿子比较特殊,功臣们诛杀吕氏后宣称他们不是刘盈的亲儿子,连皇室成员的身份都没有,自然也没有谥号。
二是不被承认为皇室成员。
这一点要找到例子比较难,因为汉朝皇帝每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最终都获得了谥号。
但是我们可以从刘邦儿子们的遭遇里推测出这一点。
刘邦一共有6个儿子,其中两人身后的谥号来源比较坎坷。
一个是刘邦的第五子刘恢。
吕后掌权之后,逼迫梁王刘恢娶了吕氏女。可是刘恢不喜欢吕氏女,喜欢另一个姬妾。
吕氏女一怒之下毒杀了刘恢宠爱的姬妾,刘恢为此殉情自尽。
吕后认为刘恢为一个女人殉情,“无思奉宗庙礼”,没有资格再当汉朝的诸侯王了,追废了他的诸侯国,并没有给他谥号。
相当于是把他逐出皇室了。
直到刘恢的四哥汉文帝继位之后,才给他上了“恭”这个谥号。
另一个是刘邦的第七子刘长。
他是因为造反被废了王号的,按理说死后也不该有谥号了。
但是他死后天下议论纷纷,说汉文帝容不下自己的兄弟。
汉文帝为了平息舆论,恢复了他的诸侯王身份,给他上谥号为“厉”。
通过刘恢和刘长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朝,皇帝成年的儿子没有谥号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
他们一度没有谥号,就是因为他们被视为罪人,不配做刘家的儿子了。
要知道,就连刘邦的三子刘如意,被吕后毒杀于龙床之上,都是有“隐”这个谥号的。
汉景帝刘启的第一任太子刘荣,在被废后又被汉景帝找茬问罪逼自尽了,但他也是有谥号的,谥号是“闵”。
哪怕是一个不好的谥号,那也是诸侯王的名分,是正经的刘家皇族。
而汉武帝有生之年,没有给刘据定过谥号。刘据大名鼎鼎的“戾太子”这个谥号,是汉宣帝继位之后上的。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汉武帝要么没把刘据的身后名当回事,要么打心底里觉得刘据就不配当他刘彻的儿子,不算是皇族成员。
汉昭帝时期发生了两件事,足以证明刘据在朝廷的眼里,就是一个罪人。
一是汉昭帝在位期间,长安突然来了个自称是刘据的人,一时间人心浮动,无人知他是真是假。
这时候京兆尹隽不疑说,刘据得罪了先帝汉武帝,如果这个人是真的那也不过是罪人来自投罗网。
把这个人投进了监狱。
二是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到了娶妻的年龄,一直照顾他的掖庭令张贺想把孙女嫁给他,被弟弟右将军张安世警告:你不要和罪人的后代牵扯太深!
这两件记载在汉书里的事,都可以说明,当时的刘据就是被朝廷视为罪人,汉武帝根本没实质性为他平反过。
刘据的孙子汉宣帝继位后,下诏说了一句话:故皇太子在湖,未有号谥、岁时祠。其议谥,置园邑。
看到园邑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
但是如果换个说法,陵邑,熟悉汉朝的朋友可能就会恍然大悟。
刘邦称帝之后,为了削弱豪强,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强行迁移关东豪强到他的陵墓长陵居住。
一来是迁移豪强,加强朝廷对豪强的控制。
二来是增加长安周边的人口,让长安城更繁华。
三来是可以有人侍奉死去的皇帝,毕竟汉朝讲究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要像侍奉活人一样侍奉死人。
皇帝的陵墓周边有人居住并守着,叫做陵邑。
诸侯王的墓周边自然也要有人居住或守着,一般就叫做园邑。
园邑是汉朝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陵墓的安全、祭拜事务等。
正常来说诸侯王去世了,皇帝都要为其安排园邑。
史书记载当中也有不少列侯去世了,皇帝安排园邑的,例如汉文帝在位期间,为薄太后去世的父亲安排了300户园邑。
可是刘据去世之后,汉武帝非但没有为刘据安排园邑,连“岁时祠”都没有。
岁时祠是汉朝在特定的节日要向祭拜死去的人并进献时令食物等物。
前文说过,汉朝事死如事生,他们是真的相信死去的人能享受到这些东西。
汉武帝更是无比迷信,把自己的茂陵建得无比豪华,就是为了去世之后还能在地下享受。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既不给刘据安排园邑,也不给刘据安排岁时祠,不得不说非常无情。
如果说汉武帝没有为刘据安排谥号和园邑,还能找到解释的理由。
例如无论是谥号,还是园邑,都是要有对应的身份的,刘据是以皇太子,还是诸侯王,还是列侯的身份追谥并安排园邑呢。
如果仍以皇太子的身份安排,那刘据巫蛊之祸虽说是冤枉的,但也实打实造反了,难道汉武帝要向天下宣称造反无罪,造反的太子依然是太子吗?
如果以诸侯王或者列侯的身份安排,汉武帝可能又觉得这是身份降格,刘据在他心目中依然是太子,而不该降级为诸侯王或列侯。
这些解释虽然勉强,但是好歹还能找补一下汉武帝或许不是那么无情,或许有苦衷。
但是有一件事实在是无法找补,只能说明汉武帝根本没有真心后悔逼死刘据了。
那就是汉武帝对刘病已的态度。
巫蛊之祸牵连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刘据的母亲卫子夫,刘据本人,都被逼自尽。
刘据的妻子、儿子、儿媳,全都被牵连而死。
刘据全家剩下的人,除了汉武帝之外,就只有巫蛊之祸前几个月刚刚出生的孙子刘病已了。
正常情况下,如果汉武帝真的对刘据之死悔恨不已,他会做什么呢?
不应该是建思子宫,也不应该是建归来望思之台,而是应该赶紧查一查,刘据还有没有家人活着,如果有的话赶紧好好抚养。
然而实际上的刘病已,在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投进了监狱。
以汉朝的医疗水平,哪怕是一个千娇百宠长大的孩子,都很容易夭折,更别提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了。
可以说,刘病已进了监狱之后,活下来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
实际上监狱里的刘病已,也差点夭折。
还好追查巫蛊之祸的丙吉同情刘据,发现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在监狱里之后,对刘病已格外照顾。
丙吉还特地给刘病已安排了宽敞的监房,找了两个年轻的女囚犯专门照顾刘病已。
要不是有丙吉的重点照顾,刘病已可就真的夭折了。
而刘病已在监狱里艰难长大的这些年,汉武帝对他不闻不问。
这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汉武帝根本不关心刘据还有没有家人活着,根本没过问过,所以不知道刘病已居然没被他的人杀死。
二是汉武帝知道刘病已的存在,但是根本不关心刘据这唯一的孙子是死是活。
无论是哪一种可能,都表明了汉武帝的冷漠无情。
更别提考虑到汉武帝对巫蛊之祸相关人的追查,加上刘病已的身份这么特殊,汉武帝不知道的可能性很小。
他大概率是任凭这个孩子自生自灭了。
刘病已一直在监狱里待到快5岁。
根据汉书记载,后元二年,有人对汉武帝说监狱里有“天子气”。
汉武帝就派人去把这座监狱里的所有人都杀掉。
当内谒者令郭穰来到监狱的时候,丙吉死死地拦着,说监狱里有汉武帝的曾孙,刘据的亲孙子刘病已,不让郭穰动手。
郭穰等到天亮都进不了监狱,只好先回去禀告汉武帝。
汉武帝这才叹了一口气,说天意如此,下令大赦天下,不再坚持要杀监狱里的人了。
可5岁的刘病已被放出监狱之后依然无人抚养,丙吉不得不千里迢迢把刘病已送到鲁地,找到刘病已祖母史良娣的家人,刘病已这才有了归宿。
直到汉昭帝在位期间,刘病已才被接回长安抚养。
如果说前面汉武帝可能不知道刘病已在监狱里,如今知道了依然不肯抚养刘病已,那他对刘据能有多少真心的悔恨呢?
既然汉武帝根本没有真心为逼死刘据悔恨过,那他为什么要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呢?
这可都是为了表达对刘据的思念建的呀。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汉武帝纯作秀。
巫蛊之祸的殃及范围和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刘据也证明是被冤枉的了,如果汉武帝不做点表示,难以向天下人交代。
所以他建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专门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刘据的父子之情,以安抚同情刘据的人。
但是汉武帝打心底里觉得刘据不配得到他的原谅,所以既么有给刘据上谥号,也没有给刘据安排园邑,更任由刘据唯一的孙子自生自灭。
第二种可能是,汉武帝自我感动。
他可能觉得,刘据都造反了,自己作为一个皇帝能够为他建思子宫和归来望思之台,已经是退让很大,感天动地了。
至于谥号、园邑、孙子这些现实的东西,那就想都不要想。
你觉得哪种可能性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