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往往是蒋介石的黄埔嫡系将领,如胡宗南、何应钦等人。这些将领中虽不乏军事才能出众者,但更多的是那些精于钻营、靠阿谀奉承爬上高位的庸碌之辈。解放战争后期就曾发生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事件:一位平日里对蒋介石极尽谄媚之能事的国军高级将领,在与我军交战时竟临阵脱逃,丢下12万大军仓皇逃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蒋介石非但没有追究其战败责任,反而为其晋升军衔。这位将领究竟是谁?他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当时的战局又是如何发展的?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余汉谋这位颇具争议的将领。1896年,余汉谋出生于广东一个日渐没落的乡绅家庭。时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频仍,其家族在战乱中逐渐走向衰败,甚至一度陷入食不果腹的窘境。6岁那年,靠着已出嫁的姐姐资助,余汉谋得以进入私塾启蒙。14岁时考入黄埔小学,后辗转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从基层排长做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实际上,余汉谋在军事指挥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但他深谙官场之道,尤其擅长向蒋介石表忠心。他经常在各种公开场合慷慨陈词:只要蒋委员长一声令下,汉谋愿肝脑涂地,誓死效忠。这类肉麻的效忠宣言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虽然余汉谋既非浙江同乡,也非黄埔嫡系,但面对如此忠心可鉴的部下,蒋介石自然乐得重用。就这样,余汉谋凭借其精湛的忠诚表演,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军中谋得一席之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蒋介石将余汉谋调回广东老家主持军政事务。此时的余汉谋已敏锐地察觉到国民党内部的腐朽与倾轧,他曾私下抱怨:如今党国要员个个只顾争权夺利,无人真心为国为民。尽管如此,他仍在广东拥兵自重,试图作困兽之斗。
同年9月,解放军在陈赓大将的指挥下,兵分三路向广东发起总攻。面对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余汉谋的部队节节败退。在战局日益恶化之际,一位故交秘密前来劝降,建议他效仿傅作义等将领率部起义。当时已有不少国民党将领选择起义投诚,既保全了自身,又使当地百姓免遭战火荼毒。但余汉谋却顾虑重重:一来蒋介石对他有知遇之恩;二来他平日里的效忠表演太过高调,不仅蒋介石深信不疑,就连共产党方面也早有耳闻。他担心即便投诚也难以取信于人,更害怕招致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1949年10月,解放军兵临广州城下。自知无力回天的余汉谋竟置12万大军于不顾,仓皇出逃。我军第四、第十五兵团乘胜追击,歼敌近6万之众。余汉谋则一路逃至海南岛雷州半岛,后独自渡海逃往台湾。被抛弃的国军残部群龙无首,陷入混乱之中。
败逃台湾的余汉谋终日惶恐不安。他不仅损兵折将,更丢失了广东重地,不知该如何面对蒋介石。出人意料的是,蒋介石非但没有严惩这位败军之将,反而为其晋升军衔。个中缘由耐人寻味:首先,当时追随蒋介石退守台湾的将领本就寥寥无几,余汉谋平素的忠诚表现正好可以用来稳定军心;其次,在众多将领纷纷倒戈的背景下,余汉谋的不降之举已属难得;再者,余汉谋受过正规军事教育,在台湾尚可参与军事建设,担任战略顾问等职。
晚年的余汉谋对广东故乡思念日深。当得知在香港定居的姐姐准备返乡定居时,他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每当谈及此事,余汉谋总会喃喃自语:姐姐总算可以落叶归根了。这句话里,或许也隐含着他自己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与未能归乡的深深遗憾。这个曾经在战场上临阵脱逃的将领,最终也没能逃过乡愁的折磨,在异乡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