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越南地区曾长期作为中原王朝的组成部分而存在。早在秦朝时期,这片土地就被纳入象郡的管辖范围;到了汉代,朝廷在此设立交趾郡;及至唐代,这里又被称为交州,由静海节度使统辖。然而,这段持续千年的隶属关系最终在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中走向终结。
要追溯越南脱离中原王朝的完整历程,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那个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唐朝末年,曾经强盛的大唐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中原大地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的更迭,而南方则同时存在着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和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越南地区归属于控制两广地区的南汉政权管辖。
然而,随着唐朝中央政权的崩溃,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急剧衰退。公元906年,时任静海节度使的独孤损(字又损,河南洛阳人)因政治斗争被贬谪流放至海南岛。这一事件成为越南走向独立的重要契机。当时中原政局极度混乱,唐王朝早已丧失了对地方的实际掌控能力。就在这个权力真空期,交州宁江县的地方豪强曲承裕抓住时机,自立为静海节度使。面对既成事实,衰弱的唐王朝无力干预,只得被迫承认了曲承裕的统治地位。
但这段独立状态并未持续太久。公元930年,南汉君主刘龑率大军攻灭曲氏政权。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一年后,曲承裕的旧部杨庭艺就成功击退了南汉军队。迫于军事压力,南汉不得不暂时撤出交州地区。不过杨庭艺深知南汉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为求自保,他选择以臣属身份继续向南汉纳贡称臣。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滚动。公元937年,杨庭艺被其牙将矫公羡刺杀身亡,后者随即向南汉表示臣服,继续维持着对交州的统治。然而次年局势再起波澜,杨庭艺的旧部吴权起兵杀死矫公羡,并一改前例,断然拒绝向南汉称臣。这一举动激怒了南汉朝廷,他们立即派遣大军征讨。但出人意料的是,吴权率领的军队在白藤江之战中大败南汉军队。这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为越南的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939年,吴权正式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吴朝,从此开启了越南作为独立国家的新纪元。